星期五, 9月 04, 2009

聽說‧好「看」的電影



  聽與說,對大多數人再容易不過的事,卻不總是那樣地自然與平常。《聽說》讓我們重新「看見」這一種溝通模式,一個我們大多數人不瞭解的世界,你/妳「看過」了嗎?一部電影因為不同的理由留在我的心中,有些觸動感同身受的經歷,有些是啟發多元思考的觀點,有時是由於她讓我看見另一個世界,有時則是因為她有著令人改變心情的魔力。《聽說》很巧妙地在我的分類系統中,各自佔了一些。


  一位追求自我突破的聽障選手,一個想用生命的全部支持姊姊的妹妹,編織出追逐理想與重新出發的故事;被自己的責任感束縛而不敢發展感情的體貼女孩,遇上單純而勇敢面對獨特情人的大男孩,「比畫」出與眾不同而恍然大悟的愛情。這兩個主題非常普通,表現的形式卻極為不同,但關鍵不止我們對手語的新奇而已,是因為她讓我們看見溝通模式背後的真實生命 — 在常態分配中被遺忘的部分。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不是浪漫的樹人告白,而是那段透過手語、表情與淚水交鋒的激烈爭辯。那時候根本無暇讚嘆「好精彩」,整個人被兩個鮮明角色的情緒所融化。相依為命的姊妹情深固然是主軸,更涉及自我實現或生命意義的爭論。為了一個人犧牲,是在乎?是束縛?是理所當然?但有時更製造了雙方的壓力循環,然後在這個循環中迷失彼此。最後的相擁,是理解犧牲僵局的豁然開朗,然後兩人慢慢地去嘗試改變。原來成長,需要一些空間。即使多麼在乎,也該退開一步或者「自私」一點,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吧!


  用比的戀愛是片中的一大特點,作為一個外行人,我覺得演員的手語基本功與表情搭配很自然,能夠散發出獨特的吸引力,我猜《聽說》將引發學手語的熱潮。若說劇情別出心裁之處,應該就是兩人之間的「誤會」吧!喜歡設身處地的觀眾可以在真相大白之後,不斷地推想秧秧對天闊的看法,以及由此而來的掙扎。再連結秧秧對姊姊的責任與犧牲,她內心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再承擔另一種責任?複雜情緒與徬徨可想而知。如果天闊接受秧秧是一層掙扎,秧秧要不要接受自己以為的天闊,則是雙重的掙扎。因此我覺得最有張力的角色就是秧秧,而陳意涵的表現很有水準並沒有辜負劇本的安排。說實話,我對三位主要演員過去的演出都不熟......這在很多人耳中可能是不可置信的一件事。但我想以《聽說》作為認識的起點,應該是很OK的!


  片中對台北與聽障奧運的置入性行銷是非常明顯的,我瞭解也坦然接受,其實在某一方面來說,沒有一部應該「是怎樣」的電影。值得一提的,導演拿捏的尺度不會令人太反感,尤其台北街頭的一切令我感到親切,無形中讓人感受到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我們周邊,這樣真實的生命並不遙遠。但我仍認為結尾的部分還是受到了影響,若不需要那麼刻意地強調「某些精神」,讓電影收尾在餘韻未絕的那一幕,最後的句點會比較圓。


  不能說《聽說》棒到超水準,也不可能達到十足完美,但她的簡單真實令我覺得是一部值得看的影片。如果前次推薦的《不能沒有你》是黑白的低吼,那麼《聽說》像透明的水晶音符,叮叮咚咚地碰撞出愛情與夢想的聲音。與《海角七號》相同,是一部不需要「用力」欣賞的電影。說真的,這陣子大家都悶得不像話,到電影院去哭哭笑笑吧!雖然可能需要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