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6月 18, 2010

201006網路班聚



  去年基測前夕拍攝的影片,配上浩芬的曲子〈乘風遠颺〉,一切盡在不言中。回家的同學別忘了看關於我們的報導。


  台灣立報報導《基測後 畢業前 我們可以這樣玩

  還有我們自己的精華版《基測後,我們這樣玩〈前言及索引〉》。


  關於十九班的點點滴滴,除了網誌中「遠古的天使」這個分類,也可以到西苑的電子相簿回味一下。至於畢業週年感言,應該是你們要留吧!主角是你們,別漏氣囉......

星期三, 6月 16, 2010

失馬書空

  失馬,只好用雙腳慢慢前進;書空,期盼嘯聲尋得知音人。

討論用文章:〈選擇多≠好〉

我們的選擇增加了,心靈上的快樂與滿足,卻沒有跟著提高。



撰文╱史瓦茲(Barry Schwartz)

翻譯/姚若潔

原始文件: 科學人雜誌網站



比起過去,我們今日的生活在各方面都享有更多選擇。某種程度上,有所選擇能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試想,如果有幾樣選擇是件好事,那麼有更多選擇就應該更好;在乎擁有各種選擇的人,會從中獲得好處,而不在乎的人可能永遠都沒法嚐到他們從未吃過的其他273種早餐穀片。這樣的推論不是很合理嗎?然而,最近的研究強烈顯示,在心理學上,這種設想是錯誤的。雖然有所選擇當然比毫無選擇要好,但選擇多,不見得永遠優於選擇少。



這項研究成果與大尺度社會趨勢吻合。包括美國霍普學院的麥爾斯(David G. Meyers)與耶魯大學的連恩(Robert E. Lane)在內,許多社會科學家評估人們的幸福程度,結果顯示:在美國以及多數富裕社會,選擇與富裕的增加,伴隨的卻是幸福的減少。過去30年來,隨著美國國內生產毛額的倍增,自認為「非常快樂」的人口比率卻減少了5%,相當於1400萬人。被診斷為抑鬱症的人數也比過去任何一個時候要多。當然,沒有人相信,單一原因就能解釋幸福程度的下降,但有多項研究指出,選擇的遽增在這裡扮演了重要角色。



看樣子,當社會變得更富裕、人們變得更自由時,卻同時變得較不快樂。在個人自主、選擇與主控權這麼高的時代,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這種苦難?



最近,我與幾位同事進行研究,對於為什麼當選擇變多時,人們反而變得不快樂提供了看法。首先,我們區分出「極大化者」(maximizer,總是盡可能達成最佳的選擇)與「滿足化者」(satisficer,無論更好的選擇是否可能存在,只要「夠好」就好了)。「滿足化者」這個詞引用自諾貝爾獎得主、卡內基美倫大學的心理與經濟學家西蒙(Herbert A. Simon)。



我們製作了一連串的敘述,做為「極大化尺標」,來診斷人們力求最佳選擇的傾向。我們讓數千人用這些敘述,為自己打分數,例如對於「我從不滿意次佳的選擇」,依「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的程度,給自己打1~7分。我們也評估他們對自己下的決定的滿足感。



我們並未界定一個決斷的標準,來區分極大化者與滿足化者。但一般而言,我們認為平均分數高於中間值4者是極大化者,低於4為滿足化者。分數最高的那些人,也就是最強的極大化者,無論在決定購買之前或之後,都會比分數最低的人做更多的產品比較,也會花比較長的時間才決定要買什麼。而滿足化者在找到了一個符合他們標準的東西之後,就不再尋找。然而極大化者會盡最大的努力閱讀商品標籤、查購物雜誌、嘗試新產品,他們也花較多時間比較自己與他人的購買成果。



當然,沒有人能夠一一查看所有的產品,但極大化者會為了這個理想而奮鬥,也因此當可供選擇的數量提高時,要下決定就變得越來越困難。更糟的是,做了一個選擇之後,他們還會為那些沒時間調查的選項感到煩惱。結局是,比起滿足化者,他們的確更有機會做出客觀上較好的選擇,但獲得的滿足感卻較少。當現實逼迫極大化者妥協、結束搜尋,並做決定時,他們又開始憂慮可能會出現比現在更好的選擇。



我們也發現,最強的極大化者也是對自己的成果最不滿意的人。當他們拿自己與別人比較,自己的成果較佳時,只獲得一點點的快樂,自己的決定較差時,卻極度的不滿。他們較容易在買了東西之後感到後悔,而如果他們的戰利品讓自己失望,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才能恢復過來。他們也比滿足化者容易陷入沉思。



後悔,加重了成本



如同機會溜走會令人感到懊悔,人們也可能對已做下的決定感到遺憾。我與同事設計了一個尺標來測量後悔的傾向,我們發現容易感到遺憾的人,相對來說也比較不快樂,對生命較不滿意、較不樂觀,也較沮喪。不出所料的是,我們同時發現高度易感遺憾的人,有成為極大化者的傾向。的確,我們認為,擔心將來會後悔,正是一個人變成極大化者的主要原因。要確保未來不會遺憾,唯一的辦法就是盡可能做最好的決定。不幸的是,選擇越多,你要承擔的機會成本就越高,也就越可能感到遺憾。



遺憾也許是我們討厭失去的理由之一。你是否曾經買了一雙很貴的鞋子,卻發現它難穿到讓你走不了10分鐘的路?你會把它們丟掉,還是收到鞋櫃深處?你很可能很難將它丟棄。買這雙鞋子時,你就已花費了實際的「沉沒成本」,你會把東西留著,期望有一天你花的錢會變得值得。把鞋子送人或丟棄,會迫使你承認錯誤—這次的購買是一次損失。



有一個經典範例可證明沉沒成本的力量。人們購買當地劇院的季票時,有的人買到原價票,有人買折扣票。然後,研究者持續追蹤購票者在當季上劇院的次數有多少。結果,買原價票的人比買折價票的人更常出現在劇院。研究者說,這道理在於:買原價票的人如果不用票,感到遺憾的程度會比較高,因為放著這些比較貴的票不用,會是比較大的損失。



有一些研究顯示,影響遺憾的其中兩個因素,一是當事人自認對事情的結果要負多大責任,二是更好的替代方案有多容易想到。而選擇的增加顯然加劇了這兩種包袱。當你毫無選擇時,又能怎麼辦呢?你會覺得失望,或是感到遺憾?不會。如果沒有選擇,你只好盡力做你能做的。但有許多選擇時,很可能有一個最好的選擇就在某處,你覺得自己應該有能力把它找出來。



適應,讓愉悅麻木



還有一種叫做「適應」的現象,在我們面對太多選擇時,也會引發一些問題。簡單的說,我們會對事物產生習慣,所以生命中很少會有事物像我們所預期的一樣好。經過多次的掙扎之後,也許你終於決定買一部凌志(Lexus)汽車,然後試著把其他也吸引你注意的車款全都拋諸腦後。但是,一旦你開始駕駛新車,「適應」便會開始發生,你會感到好像沒那麼滿意了。這是種雙重打擊—為你沒有選擇的感到遺憾,且為你選擇的感到失望,即使你當時的選擇其實並不差。



由於適應的存在,正向經驗所引發的熱情並沒有產生幫助。哈佛大學的吉爾伯特(Daniel T. Gilber)與維吉尼亞大學的威爾森(Timothy D. Wilson)及合作夥伴曾經指出,人們總是錯估了美好經驗令人持續滿意的時間,以及壞經驗讓人不滿的時間。美好感覺隨著時間而減損,總是個不討人喜歡的驚奇。



在一個擁有較多選擇的世界,可能造成的失落感,比選擇少的世界還要多。與每個決定有關的機會成本,以及下決定所耗費的時間與精力,都是我們的「固定成本」,這些成本在一開始就已經被付出了,然後會隨著這個決定的壽命「分期償還」。我們對某一個決定投資得越多,就會期望這份投資帶來更多的滿足。如果一個抉擇帶來長時間大量的滿足,下決定的成本就變得不太明顯。但是,萬一這個決定帶來愉悅的時間很短,成本就顯得很大了。花四個月的時間決定買哪一部音響,如果能讓你享受15年,實在是挺不錯的;但是如果你只興奮了六個月就適應了,可能會覺得自己花那麼大心血,真像個傻瓜。

星期日, 6月 13, 2010

我對台灣學術界與學者的高標準

  今日看到一篇「台灣學術界對富士康員工自殺事件的連署聲明」(後來「台灣學術界」改為「台灣各界」),我對於其中的呼籲與批評沒有特別的意見,畢竟很多觀點都有理論學說與實際經驗的依據。若單就這一部份,我就算不參與連署,似乎也沒有反對的理由。但這篇聲明所展現的「姿態」卻讓我稍有質疑,內文提到「事件發生至今,這些員工死亡的真相、涉及本案各方的責任歸屬、公民社會的基本認知、輿論和政府應有的社會及政治責任,卻未得到釐清。」這些我也都認同而且認為有必要深入討論,不過既然真相未能釐清,下文又怎能確切地說:「我們認為,鴻海富士康員工的連續自殺,是這些年輕工人對於壓迫人性的勞動體制,用生命做出永恆的抗議!」如此的評判有何根據?因為是學術界的聲音,所以「我們認為」這個詞就可以導出未經證實的論斷?


  鴻海員工的連續自殺是否帶有「抗議」意義?是否針對「勞動體制」?所有個案都一樣嗎?富士康工廠自殺率相較於整體自殺率,是否有顯著的差異?在數字以外,我們確實沒有更多資訊,但批評富士康隱藏真相的同時,這些學者又從何評判真相?我寫這篇文章的掙扎之處在於,這些學者的推測是合理的,批評也非無的放矢,但我不能接受死者被單方面地描述「他們對於壓迫人性的勞動體制,用生命做出永恆的抗議!」這段「悲壯漂亮」的文字,是那些年輕工人的心聲?他們或許真有話要說,有不滿要表達,但是不是這些學者所「代言」的話?若看過電影《一席之地》,莫子對社會大環境確有不滿,但墜樓的原因是意外失足,死前的掛念並非自己的懷才不遇,而是對女友的愧疚。但死後卻被塑造成以自己生命對社會控訴的英雄人物,備受各界崇拜景仰,實在諷刺。你說戲劇是假的,確實。但學者寫的劇本就是真的嗎?就理論理,以專業角度批評、控訴、呼籲都可以,何必把這些年輕工人扯進來滿足自己理論上的想像?


  自由時報:「東海社會系助理教授楊友仁表示,台灣學界希望在七月下旬能夠組團去深圳的富士康工廠進行調查,並公開向郭董喊話,如果心裡沒有鬼,就不要害怕」。雖然報導不可盡信,但如果這些學者真的如此要求,那是怎樣的姿態?「心裡沒有鬼,就不用害怕」,豈不是設了一個「不讓學者調查團去,就是心裡有鬼」的陷阱?所以我懷疑政治人物貪污,也可號召「專業人士」到他的處所、辦公室「調查一番」,若不被接受,就代表他心中有鬼?希望這類情緒化語言只是部分媒體的加油添醋,否則學者的涵養應該比此更高一階才是。或許這些都是社會運動的策略,或許不夠強硬就不被重視......不過我這個門外漢不懂箇中奧妙。釐清真相是必要的,管轄單位應該主動調查,並且納入專業人士以昭公信,其他學者可以善盡監督責任,而且需要持之以恆。但由學者自發組團,要求對方配合,似乎有些過頭了。這個調查團代表誰?對誰負責?世界上確實存有許多壓迫、剝削、不公義,然而覺醒與抗拒的力量來自於每個人的主體性,或許學者可以扮演啟發引導的角色,但絕對不是「單向代言」。


  我必須再次陳述,自己發表這些意見並非否定聲明的主要訴求,也不是漠視這個議題的重要性,我非常敬佩那些真正感同身受地為社會公義奔走的人們。但我必須說,「教授、院士」這些有名望的重要人物從事社會運動時,或許標準高、視野廣、學養深厚,但怎樣的姿態比較合適呢?怎樣的說法能夠貼近人心?若在乎一件事,應該審慎地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但絕非自以為是地認為其他人必須尊重「學術界」的聲音,況且「學術界的聲音」也不只一種啊!

星期六, 6月 12, 2010

我們上報囉![台灣立報]基測後 畢業前 我們可以這樣玩

新聞出處→基測後 畢業前 我們可以這樣玩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考完基測之後、到畢業之前,不參與二次基測的學生們,究竟可以做什麼?也許家長們對於這段空檔時間仍然多有期許,但是在台中西苑高中國中部,老師李昆翰有著不同的想法。

時間運用 別出心裁

剛結束大考,學生從3年來的升學壓力下暫時解放:「在畢業之前,我相信99%的國三學生都想說,『放鬆!別再上課,別再考試,別再叫我讀書』。」李昆翰說,在成績還沒揭曉的這段時間中,也許可以讓學生自習、也許可以看看影片,但是他覺得老師可以設計更好的活動主題,請學生一起參與,也能在畢業前獲得另一種學習的機會。

在李昆翰的班級裡,老師擬定了幾個活動內容,再請學生分組去執行。活動主題包括「班誌電子書」、「音樂創作專輯」、「紙飛機大賽」、「角色扮演之春捲謝師 Party」等,由學生自由選定參與項目。

例如利用這段時間製作「班誌電子書」,將國中3年以來班上同學們的作品作個成果總結。包括比賽心得感想、各種主題的作文,集結起來之後,就彷彿變成大家的共同回憶著作。

「本來要印成紙本,可惜經費不夠。」李昆翰說,像是有篇作文題目寫「和第一印象落差最大的老師」,現在想起來仍然覺得很有意思。製作成電子書之後,就可以放在老師網誌裡面供大家點閱。

還有十分特別的「音樂創作專輯」,由學生自行填詞譜曲。「寫曲子的學生本身就有音樂基礎。」李昆翰說,音樂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和學生一起唱自己的歌、寫自己的曲,在錄音的過程中也一次次挑戰「沒錄音室的錄音」。

「光陰似箭,國中終點,另一個起點。回首美好從前,模糊的視線,一起面對困難還有考驗,曾經有過悲傷也有過笑臉……」這是由學生自行譜曲填詞與錄製的音樂專輯《繽紛旋律,9519音樂專輯》,曲名是《依舊》。李昆翰將音樂連結放在部落格中,非常歡迎大家到部落格點選試聽。

策劃活動 多元學習

參與紙飛機比賽活動的馬孟揚說,國二時有次和一些同學跟導師李昆翰約了要打球,但是因為下雨的關係,大家只好躲在室內。後來是班導提議,乾脆大家來玩紙飛機。於是師生一起把教室課桌椅疊一疊,就成了紙飛機障礙賽的比賽場地。

「考完基測之後,原本覺得班導的提議好麻煩。」馬孟揚笑說,老師很熱血地說要在畢業前辦活動,他雖然剛開始覺得有點懶,但是想到之前紙飛機比賽的趣味,同學們一起參與、一起留下回憶,就開始也跟著熱衷起來。「這總比每天都自習來的有趣味。」馬孟揚說。

「角色扮演之春捲謝師Party」,顧名思義,就是包春捲吃、玩角色扮演。參與策劃活動的廖述揚說,大家決定要在活動上包春捲,至於要包什麼料,雖然他和其他人討論了滿久,但是最後同學們包出來的春捲,可都是出乎意「料」。「例如芥末口味、巧克力口味等等。」廖述揚說。

春捲包出來除了自己吃,還要請老師吃的,結果不曉得是不是預先知道學生會「發揮創意」,有些老師還說要參與包春捲,以便確實把關食品安全。廖述揚笑說,他們對老師都手下留情啦!不會真的整老師。但是在活動過程裡,大家一起討論配料、一起準備食材,學著溝通協調與完成工作,感覺很有趣。

吃過春捲就來看走秀吧!廖述揚說,大家決定將主題定為「和平常不同的自己」,每個人裝扮之後,就上台發表、來段走秀,看是要唱歌跳舞、還是講笑話讓大家噴春捲,一切隨自己的意思。「別班同學會不會羨慕?也許吧!因為我們畢業前這段時間真的很與眾不同。」廖述揚說。

李昆翰說,這樣的活動安排是一個嚐試,並非要把在校所有時間都拿來辦活動:「雖然這些活動看似玩樂,但我相信學生在籌辦、參與的過程中,正在進行另一種學習。」他也希望經由這樣的經驗,和老師們一起交換心得感想,激發出教育的更多種可能性。

星期五, 6月 11, 2010

我對《有一天》夢境的另類解讀

  透過鏡位的轉換,《有一天》中的船上夢境彷彿是兩人共同參與的,阿聰與欣穎都主動進入這場夢,或者更浪漫的說,他們在夢中相遇、重逢,也就是「時空錯置的兩人一夢」。自己非常喜歡這種浪漫的詮釋,以及宿命循環的淒美想像,不過我在這試著說另一個故事版本,或許可作為電影的註解。


  有些人認為夢境反映現實生活的情感、思緒、需求、期盼、恐懼,如果暫且接受這樣的觀點,欣穎與阿聰所做的夢與各自的生命經驗有關。在繼續說明之前,我必須先假設電影情境是「第三者」所講的故事,因此電影中的夢境已經融合兩人的夢,甚至以其中一人的夢為主體。這個假設一定讓你摸不著頭緒,希望說明後會比較清楚。


  欣穎的對父親的想像(或想念)投射在夢中,但因為缺乏清晰的印象,總夢見一個模糊的身影。現實中的欣穎又很想記起父親的樣子,然而夢中的模糊身影如何變得清晰?由於她在船上擔任服務員,因此船上的情境也容易成為夢的素材,包含往返本島外島間的軍人。而欣穎的父親是位船員,因此船與海是兩人某層面的交集,而指北針則是連結父女的重要物品。於是,受到潛意識的影響,欣穎的夢裡出現一個重要角色:在船上拿著指北針的人,年輕的軍人正是船上最常見鮮明的人物形象,而且因為情感的投射對這個人有種熟悉感。這些元素構成欣穎的夢。(如果欣穎的母親就是在船上與當兵的父親相遇,那麼在夢中就更可能出現這樣的情節)。換言之,欣穎的夢中有個「重要的空白人物」,但對他的一切不甚瞭解。當欣穎來到台北,第一眼看到阿聰的印象讓「空白人物」不再空白,那種怦然心動的感覺結合了對夢境人物的熟悉感,於是阿聰就「代入」了夢中軍人的位置。這種感覺讓欣穎覺得與阿聰「似曾相識」,所以說「我曾經夢過你」,並且描述了自己的夢境(版本一)。也因為失去父親的陰影,使得欣穎擔心生命中的錯過,於是延續這個夢,她問阿聰「你會不會來找我?」


  在阿聰的部分,他在船上的夢境是基於對欣穎的深刻想念,因為欣穎曾說夢過他,於是阿聰在欣穎描述的「版本一」之上,繼續發展了自己的夢境。由於前往外島服役,夢境中出現船、海這些元素並不意外,加上欣穎的描述發揮引導的效果,於是阿聰在夢中創造了兩人相遇的場景,並且做出了後續情節的想像。依循這種解釋,外國人、馬、失去動力的船、與欣穎的互動都是阿聰的夢中想像,因為潛意識裡他想要與欣穎重逢。失去欣穎的陰影,使他在夢中擔心自己會隨時醒來,阿聰希望這個一直延續下去。但另一方面,他幾次欲言又止,最終還是告訴欣穎「不要上台北找他」。這是一種潛意識的補償作用,似乎稍稍可以彌平失去欣穎的創傷,因為如果欣穎聽了他的話,就不會發生之後的悲劇。這種「可能性」不符合邏輯,但在夢中有情感抒解的作用。阿聰的夢(版本二)是充滿細節的,因為有許多是他創造的,而欣穎的「版本一」則比較粗略,因為那裡面充滿未知的元素。結合兩個版本,電影以第三者的角度說了「版本三」,將兩個人的夢境融合,成為「時空錯置、兩人一夢」的浪漫故事。而其中,阿聰的版本二佔的成分較重。


  我的版本還需要繼續自圓其說,欣穎說阿聰會到金門當兵,結果確實成真,這怎麼解釋?在電影裡,彷彿這是預言的應驗。在我的另類版本中,我說這是巧合。阿聰本來就有可能抽到金門,而他真的抽到了。但是這樣的連結會給阿聰帶來什麼震撼?他會覺得欣穎之前陳述的夢是「真的」,所以他更相信欣穎早就夢過他,相信自己曾經出現在欣穎之前的夢中。加上他曾經答應欣穎「會去找她」,透過這樣的心理暗示,他自然容易在夢中創造了與欣穎會面的場景與想像,而且也出現K書中心的畫面,這些背後是深刻的想念以及想要改變既成事實的期盼。


  那麼塑膠泡紙呢?在電影的最後一幕,欣穎彷彿已經知道這樣做會吸引阿聰的注意,但相關對話並非出現在夢中,她從何預知呢?難道阿聰提到因為塑膠泡紙而注意欣穎這一幕也是夢?我沒有能力想得更複雜,單純認為這只是電影剪輯的手法,在故事的最後呈現兩人「真正產生交集」的那一刻。在我的另類版本(版本四)裡,他們共同的「兩人故事」從此開始,而不是那場船上的夢。


  我對心理學與夢境沒有深入研究,也不是專業的電影評論人,只是想分享一種另類觀點或註解(我承認這比較不吸引人也不浪漫),若有專業或邏輯上的缺漏還請見諒。寫完此文,讓我聯想到晏幾道的一闕詞〈鷓鴣天〉,其中後兩句應該挺符合阿聰的心境。最後,還是推薦這部值得細細品味的好電影《有一天》!

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拚卻醉顏紅。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

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星期六, 6月 05, 2010

夢中的初見與重逢:《有一天》



  有一天,她在夢裡遇見未來的他,像是命定情緣的預兆,帶著好奇尋找兩人似曾相識的愛情。在同一個夢裡,他遇見了過去的她,雖有驟然重逢的喜樂,但也對過往記憶百感交集,他試圖抗拒宿命的安排,然而在時空循環的迴圈中,或許最美好的結局停在過去。


  「時空錯置」與「夢中相會」已是古今創作者的老梗,但侯季然導演別出心裁地將兩者融成《有一天》,男生的過去與女生的未來在虛幻的「有一天」重疊。這一天,在現實生活中從沒發生過,卻對兩人的生命有深刻的意義。而這部電影令人久久不能忘懷的地方,就是這場夢帶出的層次感,巧妙地引著我們重新描述、詮釋兩個人的故事。


  有些電影在劇情中後段安排出乎意料的轉折,令人產生「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的強烈感覺,例如《Shutter Island-隔離島》與《The Sixth Sense-靈異第六感》。當我們從新的角度去看前面的情節時,可以獲得截然不同的詮釋與理解,這種融入其中的感覺比視聽刺激更容易進入閱聽人的內心。與前述類型的電影不同,《有一天》的情節安排是緩慢漸進的,一層一層地帶出「原來如此」的感覺,令人不斷地重塑這個故事的樣貌。


  因此,相對於爆炸式的精彩,《有一天》的精彩在於許多人所說的「後勁」,在我們重新解讀的過程中,也思考著「當他/她這麼做的時候,是抱著怎樣的心情?如果有一天...我會怎麼做?」觀看《隔離島》這類的電影,當我們驚嘆原來如此並且回顧每一個細節時,主要在於探尋情節的合理性,但並不容易將自己「代入」劇中角色,也不太會問自己「如果是我,會如何?」因為那個主題並非一般人的生活經驗,而《有一天》在這一方面更貼近生活中的可能性。


  雖然我覺得《有一天》的後勁很強,但特別的劇情安排也間接影響了前半段故事的精彩度。因為在那個時間點,我還沒有後面劇情提供的「解碼眼鏡」,所以覺得軍服的阿聰(張書豪飾)情緒有些太過,而欣穎(謝欣穎飾)與阿聰認識交往的那一段,則像是女生比男生主動的老套劇情。在此我指的並非演員表現,而是這種情節推進模式下的角色限制,使我一開始有些失落,這該不會只是一部青春愛情電影吧?當然這些疑慮在看完後半段,重新回顧時都不再是問題,因為夢裡的軍服阿聰,已經帶著滿滿的記憶與情緒,而前往台北的欣穎則是抱著應驗預言的心態與阿聰交往。


  如何將時空錯置的複雜劇情用順暢的方式呈現,絕對影響觀眾對《有一天》的接受度,因此除了侯季然自己先後完成四個剪接版本,監製侯孝賢還自掏腰包50萬元在上映前重新剪接,就是希望讓這個故事說得更流暢易懂。但相對花在剪輯上的時間,這部電影的拍攝期受限於經費竟然只有13天,這需要多少事先縝密的規劃以及現場的準確掌控?實在令人佩服。建議有興趣的人可以閱讀黃一平的推薦文,將會更瞭解《有一天》的誕生過程。另外,不得不說的就是片尾曲,由蘇慧倫重唱好友盧昌明的作品〈有一天〉,不但好聽而且與電影簡直是絕配。還沒進戲院前,可以從電影預告一聽為快,感染力極強的旋律和歌詞絕對有錦上添花的效果!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有一天」這個平凡的詞彙突然變得好有感覺,隱含著如果、可能、想像、希望、緬懷......或許不像《聽說》那樣親切,或許不符合某些人的喜好,但我還是因為至今未息的後勁而推薦《有一天》。

星期三, 6月 02, 2010

基測後,我們這樣玩《前言及索引》

  基測過後,大多數的學生放下了心中的大石頭,長久束縛身心的繩索驟然鬆開,有人迫不及待栽進中斷已久的休閒娛樂,有些早就計畫好好大睡一場,有的人只想每天發呆,什麼都不做……在畢業之前,我相信99%的國三學生心裡想說:「我只要放鬆!別再上課,別再考試,別再叫我讀書了…」或者換個說法,從基測到畢業典禮這段時間,多數學生所期待的學校生活不同於以往,現場教師應該可以強烈感受到這個改變,用原本的教學模式很難獲得他們的青睞。但學校的目的是「教育」,總不能放牛吃草、無為而治吧!在這段特殊時期,可以嘗試怎樣的學習呢?

  去年五月,同樣從基測束縛解放的我,決定帶著班級實施「青春不留白計畫」,其目的在於引導學生籌辦班級活動,一方面培養策劃與執行能力,一方面讓全班擁有專屬紀念品與獨特的回憶。我提出了六項活動,在說明各項內容後徵求「執行委員」,這些人負責主要的籌畫工作,但在執行時可以請求其他同學的支援。而我則要擔任總策劃、首席顧問兼最好用的小幫手,畢竟國中生的活動經驗不足,需要比較多的帶領及引導,重點在於讓他們從參與中學習,從玩樂中成長。

  基測後,我們這樣玩Ⅰ《班誌電子書》
  基測後,我們這樣玩Ⅱ《三對三鬥牛聯盟》
  基測後,我們這樣玩Ⅲ《紙飛機大賽》
  基測後,我們這樣玩Ⅳ《蒙太奇拼圖》
  基測後,我們這樣玩Ⅴ《音樂創作專輯》
  基測後,我們這樣玩Ⅵ《角色扮演之春捲謝師Party》

  介紹完這六個班級活動,我彷彿也重新經歷了那段愉快而充實的難忘時光。正如當初擬定的計畫名稱:「青春不留白」,希望在彼此的心中都留下繽紛的記憶。雖然這些活動看似玩樂,但我相信學生在籌辦、參與的過程中,正在進行另一種學習,這也是基測前我不敢貿然實施的嘗試。我必須承認這幾個活動的設計還不夠周全,在理念上也有待深入思考,但之所以斗膽獻曝,因為我想分享一種「可能性」。在基測之後、畢業之前,何不「玩玩」看?蘊含可能性的教育不一定完美,但我覺得如果教育缺少了可能性,那就不美了!

基測後,我們這樣玩Ⅵ《角色扮演之春捲謝師Party》


  即將畢業,對於長久以來諄諄教誨的師長們,該如何表達謝意呢?我們決定辦一場兼顧視覺、味覺、聽覺享受的謝師Party,邀請老師、主任、校長前來同樂。為了讓活動精彩度滿分,執行委員必須事先擬定食材、聯絡商家、製作邀請卡、規劃活動,當日還要負責角色裝扮的介紹入場、創意春捲大賽的氣氛帶動以及表演活動的穿插安排,幾位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展現令人驚喜的細膩心思與主持功力。這個活動是一個「機會」,讓他們展現自己的才能,也讓我看見多元的可能性。我不禁問自己:「在基測之前,我看得見這些嗎?」

↑對許多同學來說,包春捲是一件新鮮事!

↑帥氣工頭與制服少年深情對唱。

↑發揮創意的角色裝扮


↑面具怪人與老師們的合照!

基測後,我們這樣玩Ⅴ《音樂創作專輯》


  音樂已是生活的一部份,那我們可不可以擁有自己的歌?哼自己的旋律?為了這個嘗試,召集具有音樂、文字、美工興趣的同學,共同創作本班專屬的音樂專輯。除了作曲、填詞以外,最困難的就是錄音。沒有專業場地與設備,只好借用安靜的校史室錄音,演奏者能夠正確彈完曲子是基本要求,接著要在旋律中融入真誠的情感,好不容易等到一次接近高標的表現,突然爆出的學校廣播又把我們踢回原點。最終,我們的音樂專輯收錄了八首曲子:


01起床歌

02燃燒夢想

03交心

04淡淡的幸福

05依舊

06心跳旋律

07驪歌

08乘風遠颺


  除了第八首純音樂外,其他的詞都填好了,可惜因為時間關係來不及配唱,目前只有演奏版。不敢說有多棒,但至少是我們「用心」的創作,歡迎來聽聽我們的作品!

05.依舊(曲:林昱寬/詞:江岳/演奏:林昱寬)

光陰似箭 國中終點 另一個起點

回首美好從前 模糊的視線

一起面對困難還有考驗

曾經有過悲傷也有過笑臉



朋友 我們將畢業

未來 將東奔西飛

Hap-py的春捲會 你我相陪

共看高美夕陽餘暉

十九班的一切 永不忘卻

深深印在我們的心扉



不論能不能再見

只要聽見這音樂

回憶一幕幕湧進心田

九五一九的一切

永遠都不會凋謝

點點滴滴藏在心裡面



鳳凰花盛開 離情瀰漫 這才明白

相見時難別亦難 悲傷多難捱

同學會再將那照片拼回來

並將多年的思念全部填滿



天空純淨湛藍

陽光依舊燦爛

收藏心底澎湃 放入心懷

前方的路等你我去開

勇敢面對未來

說聲Good Bye

期盼朋友未來都愉快

期盼朋友都愉快

↑專輯的兩位創作主力。

↑有初步構想後,一同討論旋律與和弦的搭配。


↑使用電腦軟體打譜,可試聽也便於修改。

↑學生自己繪製的音樂專輯封面

↑在班上的小型發表會

基測後,我們這樣玩Ⅳ《蒙太奇拼圖》


  看過由許多小圖組成的巨大圖案嗎?或許直接看下面的照片會比較清楚。每張照片由許多小圖所組成,而這些照片又可以拼成一張大圖,象徵對彼此都有意義的整體,是由三年來的共同經歷的點點滴滴匯聚而成。最終成品引來不少人圍觀,讓大家有種出風頭的成就感。究竟怎麼完成的呢?執行委員先蒐集班上三年來的照片檔案,使用電腦剪裁成適當比例,再使用蒙太奇製作軟體產生可輸出的檔案。這只是第一步,洗出1296張4X6大小的照片後,大家開始分工合作把它們拼成一個大圖。大功告成後,趕緊呼朋引伴拍合照,最後將這些照片送給學生做紀念,若大家都好好保存,哪天我們還可以帶著照片回母校,重新把圖拼起來!

↑每張照片由許多小圖所組成。

↑再將這些照片按順序拼成大圖。

↑跟最終成果來張大合照!

星期二, 6月 01, 2010

基測後,我們這樣玩Ⅲ《紙飛機大賽》


  紙飛機是大家共同的童年回憶,但別認為這是幼稚的遊戲,要摺出不同功能的紙飛機可是大有學問。執行委員腦力激盪出「距離賽」、「高度賽」、「持久賽」與「技術賽」等等不同玩法。雖然只是一個下午的活動,但活動宣傳、賽程安排、影音紀錄也必須投注不少心力,尤其「技術賽」的巧思令人耳目一新,不僅要穿越障礙,還要順利在指定區域「降落」才能拿到高分,具挑戰性的設計使「技術賽」成為最受矚目的熱門賽事。對於想玩、愛玩的學生,剛好趁這個機會引導他們要玩就要「玩出創意」、「玩得與眾不同」,社會上「玩成專業」的人不也大有人在?




執行小組訂出的比賽規則:

1.採累計積分賽每項分為5分(最高5分~最低1分)

2.積分最高者為冠軍

時間 距離30分/持久30分/技術50分(鐘)

距離:看誰射的比較遠.比距離

持久:從離手到落地時間最長者

技術:將飛機射至指定地點.即可過關~

**組隊PK賽(如有剩下時間~)

↑執行委員講解「技術賽」的規則。


↑七嘴八舌地討論紙飛機的摺法。


↑各式各樣的丟擲姿勢。

基測後,我們這樣玩Ⅱ《三對三鬥牛聯盟》


  不想整天悶在教室裡,那就來參加「三對三鬥牛聯盟」吧!仿照籃球聯賽的模式,利用課餘時間進行例行賽,戰績最佳的兩隊進入三戰二勝的冠軍賽。但執行委員的職責可不是打球而已,他們必須接受隊伍報名、安排賽程、訂定規則。除了比賽本身,更加入許多趣味元素,例如賽前採訪、影像紀錄、戰況分析,他們還煞有其事地舉行「選秀會」跟「三分球大賽」。過去學生只負責參加競賽,但是當自己真正花心思去籌畫時,更能深切體會運動賽事要能成功,需要不同專長的人一起努力。有學生從單純喜歡打籃球,到動腦下筆去寫戰況分析,這難道不是新的學習與成長?讓我們來看看記者小卓的報導:


  6/3 霹靂烽火狼隊 V.S. 731部隊:這是爭奪總冠軍門票的一場關鍵比賽,雙方的戰績都是1勝1敗,戰況非常激烈。剛開賽,哲維就以拿手的急停跳投連拿6分。在731部隊叫出暫停之後,把裴勇钜換下,換上神奇小宇。小宇是本場的關鍵人物,在14比12落後的窘境之下,先是在籃下賞了小豪一個大火鍋,又在三分線外砍了再見三分,終場以14:15險勝霹靂烽火狼隊,拿下冠軍門票。


  除了文字報導,我們也有現場特派記者的採訪畫面,雖然陽春,但如今看來非常有趣,對學生來說也是珍貴的影音記錄。

↑比賽中出現有趣畫面,看似很有默契的三人舞。

↑激烈的戰況、猙獰的表情

↑雖然比賽有勝負,可不能忘記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