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2月 26, 2011

夜半烘衣機

洗完衣服、因為某種因素(心理、時間...)沒有晾乾

一直放著,回家聞,臭臭,放回去重洗。

某天,半夜,洗衣機滴滴答答的水聲吵醒,

終於決定要弄乾衣服,

帶著衣服籃子在街上閒逛,

要找一家24H的洗衣店。

星期一, 12月 19, 2011

想逃



  想逃,是一種脫離的味道,膩到反胃。

  肌肉與皮膚脫離、神經與感覺脫離、思緒與理想脫離、期盼與責任脫離、角色與舞台脫離......

  想逃?逃!能逃到哪?終究還是牽扯不斷,藕斷絲連。

  乾脆,佐著這腐蝕心脾的油膩滋味,嘔個痛快吧!

星期四, 12月 15, 2011

修改與革新

舊時代的東西,修修改改,還是逃脫不了八股氣息。

新思維的嘗試,走走停停,還是突破不了自以為是。

修修改改,不怎麼甘願,只求堪用的心態難以說服自己。

若要革新,大概會是「好啊,你做給我們看!」的局面......

星期二, 11月 29, 2011

藍色龜裂



  偶然仰頭,只見藍色的天空以殘破黯淡的末日為中心,逐漸崩解。

星期三, 11月 02, 2011

群眾惶恐



  遭遇危機,先停下來,睜大眼睛看清楚狀況,然後再規劃下一步行動。但危機處理不能等到十足把握才啟動,應變單位無法立即提供充足資訊安定民心,結果就是眾說紛紜、捕風捉影、以訛傳訛......然後因為群體惶恐產生「額外的」災情。因此盡快確定影響範圍、發佈明確資訊、釐清錯誤訊息是首要之務。就算無法做到100%,也應該一步一步完成,因為面對惶恐的群眾,必須有效地建立信任基礎,才能帶動後續的應變措施。

星期一, 10月 31, 2011

飄離



夜晚三點廿二分的心情,就像門可羅雀的無名網誌一樣,無聊,卻改變不了。

星期四, 10月 27, 2011

綠色心境



  認知的落差、期望的錯置、角色的衝突、利益的糾葛、世故的束縛、權力的操弄......換個位置,換個腦袋?是的,因為我看見更多,洞悉愈透,體會越深,思維怎能一成不變?


  儘管調適與擺盪會被他人賦予不同的意義,但我知道心中仍有些理想、堅持依舊根深,只希望自己能以一種綠色淡然的心境面對這一連串的變與不變。

星期二, 10月 25, 2011

退溫的天空



當家長操弄「權力」幫子女爭取所謂的「權利」時

失去的可能比獲得的還多

但他們大概不會知道

自然也不會後悔

我只能笑笑...

不生氣已經是進步了吧!我想......

星期一, 10月 24, 2011

社團公假,「公」在何處?「功」又在何處?

社團公假,「公」在何處?「功」又在何處?



回想自己的高中生活,社團確實是生活的一大重心,大夥請公假在社辦一邊練著口琴一邊相互吐嘈的日子,也帶有幾許年少輕狂的滋味。然而時過境遷,聽聞母校對於社團公假的申請早已不像過去那樣寬鬆,教師、家長及社會輿論也習於以「受教權」來檢視學校的作為,因此公假的申請與審核程序必然要更加明確,立場也不能搖擺不定。初任社團活動組長,面對轄內的公假申請有一些想法,。



首先,「社團」。



申請與審核,球員兼裁判。

星期五, 10月 14, 2011

日落的方向



  日復一日,多到來不及想,來不及說,來不及寫下來!

星期六, 9月 17, 2011

星期三, 8月 10, 2011

停˙看˙聽

  有人問,為什麼不能像以前一樣往前衝?有人說,應該調整一下現有的作法與規劃!有人擔憂,自己在新藍圖裡的位置在哪裡......


  站在一個新的起點,無論他人如何要求或期待,我希望擁有「停、看、聽」的重要片刻。


  停,才不會被慣性思維牽著走,從前的考量未必是今日的理所當然。

  看,才瞭解前後左右的情境脈絡,否則視線往往侷限於既行的方向。

  聽,才能有機會理解不同的聲音,以免疾駛時的呼嘯風聲掩蓋一切。


  停看聽,是望之卻步也罷,說小心謹慎也好,我只是提醒自己被活動期程推著踉蹌向前的同時,在心中保留一塊空間。思索方向。

年齡

從前

人生規劃是

十五歲得專心學什麼

二十歲想獲得什麼

三十歲要成為什麼

四十歲必須



自從耑耑成為新的原點

我的年齡不再重要

而是

耑耑十五歲時,我四十七歲,得專心學什麼...

耑耑二十歲時,

2011電影紀錄

1231《武俠》

1224《10+10》

1107《Trespass》

1102《127 Hours》

1001《賽德克‧巴萊-彩虹橋》

0920《翻滾吧!阿信》

0910《賽德克‧巴萊-太陽旗》

0413《Casino Jack》

0409《Rubber》

0407《Canine》強力推薦

0407《Unknown》

0404《茱麗葉》

0403《Wild Target》

0402《The Tourist》

0327《Babel》

0326《Burlesque》

0325《Knight and Day》

0315《The Lovely Bones》

0312《The Next Three Days》

0311《新少林寺》

0309《Megamind》

0308《Female Agents》

0307《Gulliver's Travels》

0306《神奇俠侶》

0305《讓子彈飛》

0305《Tangled》

0304《Sanctum》

0302《The Green Hornet》

0301《Little Fockers》

0227《Black Swan》

0128《Social Network》

0121《Chef's Special》

0121《台北星期天》

0115《鬥牛》

0106《淚王子》

星期一, 6月 27, 2011

服侍耑哥的一天




  六月九日開始,我正式升格為守護耑哥的主力,除了沒法親餵以外,其他的活兒幾乎都做過了。服侍耑哥的一天,基本上以四小時為單位反覆循環,但規律中有意外。



0530等耑哥起床、準備早餐






讓耑哥等太久,他會不高興






0600服侍耑哥用早餐





0620餐後拍嗝






0635洗屁屁、換乾淨尿布














0645娛樂活動






0700服侍耑哥睡覺






0800自己吃早餐、補眠一下


0940準備餐點



0955若耑哥還沒醒,要輕聲喚醒他






1000服侍耑哥用餐



1020餐後拍嗝、娛樂活動、洗屁屁、換乾淨尿布














1050服侍耑哥睡覺






1340準備餐點






1355若耑哥還沒醒,要輕聲喚醒他






有時候耑哥會有不悅的表情






1400服侍耑哥用餐(這餐是配方奶,要讓耑哥慢慢喝)






1415洗屁屁、換乾淨尿布



1430餐後拍嗝、娛樂活動










1500服侍耑哥睡覺






1520若耑哥睡了,自己可以睡個午覺



1540若耑哥不想睡,可以幫他脫尿布,讓小耑哥通風一下






1630洗一天份的奶嘴、奶瓶、儲存瓶等等器具、消毒






1740準備餐點



1800服侍耑哥用餐






1820餐後拍嗝、娛樂活動、洗屁屁、換乾淨尿布






1900服侍耑哥睡覺






1930自己吃晚餐


2100由女僕幫耑哥洗澡



2130耑哥的全身保養時間






2140準備餐點


2200服侍耑哥用餐



2230餐後拍嗝、柔和的娛樂活動、說話課、洗屁屁、換乾淨尿布






2300耑哥開始做左右搖頭運動,趕緊鋪床






0010通常會醒來一次,再服侍耑哥睡覺






0030等耑哥滿意地揮手說掰掰,我就可以下班了!


星期二, 6月 21, 2011

晚上十點前,教師服務專線等您來電?!



  我想今天有則新聞會吸引大多數國中小學教師的目光,那就是「晚上十點前教師不得拒接電話」,雖然絕大多數媒體都是如此下標題,但統籌擬訂的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的說法是:「不得拒絕於課後(晚上10時前)和家長溝通聯繫」(上圖引自聯合報)。許多爭論著重在這個規定應不應該、合不合理。說老實話,看到這則規定我第一反應就是「不爽」,但我的不爽不是情緒化的反彈,而是因為這個規定所傳遞的訊息。



「不得拒絕」所隱含的訊息



  首先,不爽是因為這則規定背後所隱含的「自我中心」與「不尊重」。以我個人來說,家長晚上十二點打來,我願意接。因為會在這樣的時間打電話來,除非是把教師當24H客服人員的怪獸家長,否則來電者應該想處理極為重要的事,所以我願意接。但「我願意」不等於「我應該」,「有教師願意」更不等於「所有教師應該」。



  「願意」是個人行為,但如果要論「應不應該」,就是法律規範的層次。一件「我願意」的事情,卻被別人用「你應該」來要求,誰的心情會好?



  在倡導「正向管教」、「正向評語」的「正向教育」時代,教師工作守則卻使用了「不得拒絕」這個令人反感的負面語句,給我的第一印象就很差。不得拒絕,就是必須。所以十點前教師「必須接」、「應該接」家長電話囉!那我就想問「理由是什麼?」



  依照前一陣子討論的教師工時制規定,以及這次的教師工作守則,教師早上八點上班、下午四點下班,那麼其餘的時間就是「非上班時間」。在「非上班時間」接家長電話,花時間與家長溝通,如果是「應該做的事」,那這算不算工作?算加班時間嗎?我可不可以依照家長來電的長短,以及後續處理花費的時間申請加班費用?有時候接了電話還沒完,必須立即處理。例如我曾經星期六晚上聽演唱會時接到家長電話:「小孩蹺家了」。我花了快一個小時打手機給其他同學問相關線索,最後終於輾轉聯絡上蹺家的孩子,再回報家長請他們放心。這是「我願意」做的,但我現在更想知道,這是不是別人要求「我應該做的」?



  我該不該接電話?照前述的工作守則,超過十點,我可以不接。我該不該做後續的處理?前述的工作守則可沒說。那麼打手機的費用自己認了?還是有補貼?沒規定。法律沒規定的事,大多數人卻會期待教師這麼做,Why?但「期待」等於「應該」嗎?做這些事,算不算工作?若不是工作,我可以憑自身意志決定做不做囉?如果沒人可以給我答案,那麼推動工時制不過是煙霧罷了!



計較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一定會有人說:「你們當老師的人,幹嘛這麼計較?這樣怎麼教學生?」這就是我非常非常非常想說的:「對於教師的道德期待」與「法律上的權利義務」是兩回事。



  你可以「期待」老師為教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期待」老師視學生為己出、呵護備至,並且認為十點、十二點、凌晨、假期中還願意處理學生問題的老師是「好老師」。但在法律上,並沒有要求教師必須將自己的生命「全部」奉獻給工作,教師盡法律上的義務,也享有法律上的權利。每次報章媒體總說:「社會大眾對於教師有比較高的道德標準……」,我相信許多教師也是這樣自我期許,但教育人員的神聖化形象是社會塑造的,而不是法律規範的。「盡責」是法律層次,「奉獻」是道德層次。有時候神聖化的外衣成了教師的枷鎖,教師被期許要有奉獻精神,不要這麼計較,卻得不到相對應的尊重。教師下班後的生活應該受到「尊重」,這也是對其家庭的尊重,因為依照工時制,教師已經下班了。認為教師下班後應該如何如何,這是「道德期待」,而不是「法律義務」。沒有搞清楚之間的差別,只是讓彼此在期待落空的情況下繼續誤會下去!



  再回到所謂的教師工作守則,其實「晚上十點前教師不得拒接家長電話」是一種狹隘觀點下的產物,擬這條規定的人實在不怎麼高明。我想原初的重點在於「親師溝通」,那麼只需要求教師必須與家長協定聯繫時間就好了,何必訂這麼細瑣的條文?如果這樣訂,那晚上十一點就可以拒接電話囉?早上七點半呢?在校的備課時間呢?訂了這種狹隘的條文,解決一個無聊的問題,卻忽略其他層面的考量,反而製造更多紛爭,實在是沒事找事做。



  我想關鍵在於教師是否告知適當的聯絡方式與時間,讓家長可以順利地與教師溝通。例如大學教授通常訂有學生諮詢時間(office hours),學生可利用這個時間與老師討論,國中小學教師當然也可以自訂「親師溝通時間」,然後在開學時公告周知。家長知道何時可以找到教師,教師既定的教學事務也不會受干擾,這不是很好嗎?那麼有人會問,如果臨時有重要的事呢?若真是如此,我想大多數教師不會冷酷無情地「拒接」電話,但這是道德層次,這是彈性處理,而不該是常態。常態應該是「教師與家長之間有適切的聯繫管道」,而不該是「教師在晚上十點之前必須接家長的電話」。



  有教師表示,真的會在晚上打電話的家長也不多,所以對他沒有太大困擾。或許,但這是就個別影響層面來說,當下如此,後續的群體效應會如何?如果真的規定「晚上十點前,教師不得拒接電話」,那麼晚上打電話的家長會不會增加?家長因為白天工作忙,那就等晚上再來聯繫吧!反正老師應該接電話......某些事情一旦變成「理所當然」之事,原有的禮貌與尊重就被淡忘了,變成家長下班後打電話給教師是天經地義,教師下班後不接電話就是教師不對。親師溝通有必要走到這般地步嗎?



「教師工作守則」誰來訂?怎麼訂?怎麼用?



  或許有人覺得我小題大作,接不接電話有什麼好討論的,但我真正在乎的是「條文擬定者」的心態與邏輯,而這個教師工作守則是怎麼出現的?誰來訂?怎麼訂?根據新聞報導,這個「教師工作守則」草案是教育部委託「全國家長團體聯盟」(以下簡稱全家盟)訂定的。或許是我孤陋寡聞,我以為教師工作守則應該是教師團體制訂,或是掌管教師職權的單位來訂,教育部自己該做的事不做,怎麼會「委託」家長團體來訂呢?我不是質疑全家盟的能力,而是質疑他們的立場,他們對教師的預設會不會影響擬定過程?



  當然全家盟也找了各方代表開了二次焦點座談(根據5月5日第一次會議紀錄,邀請16人參加),然後辦了三場公聽會,在活動文件中他們寫到:「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將邀請各縣市家長團體、教師團體、校長團體及專家學者等代表,整合各界相關建議與期待,廣納多方意見。」但南區公聽會在6月15日,北區與中區二場在6月19日,公聽會一辦完,20、21日陸續有媒體刊登訊息。我很納悶,公聽會離媒體發佈才短短一天的時間,全家盟已經彙整好兩場公聽會的建議,將多方意見納入草案?還是媒體拿了公聽會的資料就大肆報導,也不管後續還要修正?但無論是哪種情況,教育部對於自己推動的政策,竟然沒有主導權與發言權,只能事後說「誤會」,這種形象如何獲得民眾的信賴?



  關於這份「教師工作守則」將來如何運用?經過網路查詢,教育部委託全家盟擬定的其實是「教師工作守則參考事項」,但媒體報導多是「教師工作守則草案」,那麼被遺忘的「參考事項」到底什麼意思?僅供參考嗎?透過近日媒體報導,一般民眾可能都覺得這份文件「明確規範教師工作權責」,並且可能開始用這些標準要求教師,結果教育部教研會執行祕書黃坤龍卻說「將再邀集學者專家和各縣市教育處研議,確定後就可以提供各縣市參考,並訂定因地制宜和符合學校需求的版本。」根據教育部的說明,教師工作守則不具強制性,以後學校也可自行斟酌情況調整。大費周章訂一個僅供參考、可以不用遵守的東西,好像對大家有個交代:「我已經宣導理念了,做不做隨你」。我猜想之後若有縣市或學校不採納這份教師工作守則,可能會有官員跳出來說「尊重,但深表遺憾」。


  或許「參考用」的「教師工作守則」可以帶來許多啟發與反省,但我明白地說,教育部在這件事上,實在沒有擔當。要嘛就什麼都不要管,讓縣市、學校、教師團體自己去訂。若覺得有很重要的原則必須堅守,那就明確訂出規範,遵循法律授權的原則,再交給各縣市「因地制宜」。現在教育部委託別的單位搞了一個非常瑣碎的草案,然後說即使版本確定了,也不具強制性,只是提供各縣市參考。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批評了……我覺得教育部把自己演孬了,但孬的很有技巧,自己不上第一線,讓家長團體當先鋒,檯面上有政績、有作為,能夠討好某些不瞭解狀況的人,實際上把爛攤子丟給縣市、學校與教師。


  寫完文章後,找到全家盟的公聽會文件「教師工作守則建議事項草案」,連結網頁後,最下方有兩個檔案供檢視或下載,可見完整的草案版本(其中18-22頁為親師溝通部分)。我承認自己未看完第一手資料就依媒體報導批評,在程序上確實不妥,但當時實在不吐不快。然而看完草案內容,我更加確定用「瑣碎」這個形容詞是適當的,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這七大面向、七十六條目。

星期四, 6月 16, 2011

《賽德克‧巴萊》預告片



  預告片終於出來了,我還去當了五天臨演,演日軍中埋伏的那一段(有許多姑婆芋的場景),也小小感受到拍一部電影真的不容易啊!大家要支持這樣有心的團隊!

星期三, 6月 15, 2011

十二年國教

高官暢談前有天堂

十步之遙即得幸福

彼此攜手迎向光明

誰料中隔沼澤深淵

縱步向前自投泥淖

落此窘境誰來負責

幸好有伴一起沈淪

自欺欺人相互慰藉

忽見遠方得意笑臉

原來人家有錢造橋

衣裳不濕瀟灑漫步

卻仍抱怨路途艱困

倡議之士不提此景

口沫橫飛引人上路

我輩嚮往美好境地

毋忘衡估自家本事

星期五, 5月 27, 2011

雪米兔與李耑稷



小名:雪米兔

緣由:「雪域米小兔」的簡稱。「雪域」意指西藏,因為我們在拉薩正式確認有了這個新生命,而他那時已經跟我們遊西藏20多天了!在珠峰時,有幾隻山兔輪流領著我們上山,之後又很好運地看到珠峰全貌,當時就覺得這幾隻兔兒是迎賓使者,在心中留下對雪兔的美好印象。至於「米」,因為Sonne過去有「米老鼠」的稱號,小Baby兔年出生,取個「米小兔」似乎挺搭的(在西藏有一種好吃零嘴叫「米老頭」,我們也因此產生一些聯想)。總之,雪米兔的暱稱跟我們的西藏之行有密切關連!希望哪天可以帶Baby重遊雪域。






大名:李耑稷



「ㄌㄧˇ」




「ㄉㄨㄢ」《說文》物初生之題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


  「耑」是植物初生嫩芽破土直出的樣子,上面的「山」,其實是嫩芽的形貌;「而」則是地平線「一」以及植物的根。加以引伸,「耑」有事物初始的含意,是「端」的古體字,不過現在往往被借作「專」,在公文書中可見到「耑此」的用法。我們喜歡「耑」的本義,所以取「ㄉㄨㄢ」音。


  在命名意涵上,嫩芽破土而出,不但象徵著生命力,也具備無限的可能性,而根植於土,一方面意味有所堅持,一方面代表汲取養分,不忘充實自己。此外,幼苗乍看柔弱,但充滿韌性,能夠因應環境而逐步開展。最重要地,延續「耑」字「事物初始」的概念,我們希望孩子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能夠保存純淨無染的本心,不要變得世故機巧。最近偶然讀到老子關於「專氣致柔」的主張,心生嚮往之餘,發現這個概念能賦予「耑」字更多啟發。





「ㄐㄧˋ」《說文》五穀之長。从禾畟聲。


  古代以「稷」為五穀之長(也有百穀之長的說法),因此帝王奉祀為穀神。在《說文解字注》中,對於「稷」這個字的意義引述了許多說法,但無論是農作物、穀神或田正之官,基本上都與農業有關。就文字學來看,「稷」从禾畟聲,「禾」代表垂穗的穀類植物,而「畟」雖屬聲符,但我認為兼具意義。「畟」是由「田人夊」組合而成,「田人」就是農人,而「夊」則是兩足緩行的樣子,所以「畟」一字代表農人深耕入地,可以引伸為認真耕耘。「禾」加「畟」,就可聯想成農人耕耘所獲得的穀類植物,或者農人耕耘種植穀類植物。就神話傳說而言,列山氏(神農氏)的兒子「柱」以及周的始祖「棄」,都善於農事,教導百姓種植穀物,後世感其恩德,奉為稷神。土地神(社)與穀神(稷)護佑萬物生長,中國向來重視農業,因此官方非常重視祭祀社稷,「社稷」一詞也變成國家的代稱。


  有人開玩笑問,是不是希望自己的小孩當農夫?我沒有這樣的念頭。那麼為何選擇「稷」這個字呢?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農業是相當重要的一種活動,不僅提供我們賴以維生的糧食,對人們的生活、思想與文化也影響深遠。我覺得農業象徵一種溫和蘊藉的力量,栽培植物順其本性生長又能利益他人,穀物種子能夠久藏以待後世為用,永續循環。隨著社會發展,我這一代對於農事已覺陌生,更何況是下下一代?然而工商業主導的生活模式,經常少了農業社會那種土地情、人情味以及對自然的尊重。我希望在孩子的名字中留個線索,引他思索自己在自然與社會中的位置。再者,如上述「禾」與「畟」的文字學意涵,也期望孩子效法農人深耕的做事態度,腳踏實地盡己之責,除了自己獲益,也能對社會有所貢獻。

星期六, 5月 21, 2011

幫小孩命名的聯想:格律派與豪放派

  從雪米兔出生後,我們這對菜鳥爸媽除了手忙腳亂地服侍這位小少爺外,也得用疲累的腦袋思考雪米兔的「命名大事」。杜甫寫詩為了斟酌一字捻斷三根鬚,我左思右想湊兩個字,倒也耗去好幾個失眠的夜晚,就算睡著,夢裡依舊充斥各式各樣的命名規則以及文字組合,片刻不得閒。經過一連串的研究、計算、比較、釋義、多重篩選之後,終於趕在滿月前雪米兔選定名字。這段命名初體驗的過程讓我有機會思考「命名」這件事,將一些心得感想與有緣人分享。


  我想許多父母為命名苦惱,無非想要給孩子一個「好名字」。但所謂的「好」有何標準?好寫、好聽、好念、好記、有意義、筆畫吉利、五行調和......好的標準因人而異,尤其自認為對命名學有研究的人,總是能夠言之成理。然而如果自己沒有定見,很容易落入追求「十全十美」的夢魘。尤其旁人經常出於好心給意見,但若真要採納各方建議,往往顧此失彼,只是徒增困擾。例如廣納建言又千挑萬選之後,還是不得不違反某些「命名建議」,一旦想起他人言之鑿鑿的說法:「取這樣的名字,會@#$%...」那就要考驗自己的心理調適能力!所以我認為要是決定自己要幫小孩取名,最重要的就是確定自己的「命名規則」,而且得清楚知道「誰說了算!」


  舉例來說,基於偏離主流的習性,我決定要用比較特別的字,既然確立這樣的方向,當別人批評「你選這個字不通俗,可能很多人不會念,也不知道什麼意思...」的時候,我心裡很清楚:「謝謝指教!但那就是我要的!」當我確定自己採取五本命名書籍為參考依據,依照書中規則找出適合的候選名單後,我不會因為別人拿出第六本書,提出另一種規則而心生猶豫、重頭來過,要是那樣真的會沒完沒了!(除非你有充分的時間耗在「好還要更好」的追逐上。)而且事情往往有出乎意料的變數,可能有「重要人士」會在緊要關頭來個顛覆性的建議,不採納好像不尊重他,但尊重他又得打亂原先的苦心安排。要避免這種兩難情境,就該如前一段的建議:「清楚知道誰說了算!」如果自己就可以作主,那很好;如果直系長輩「很講究」,在一開始就先問清楚他們的「規則」。如果其他親朋好友「有研究」或者很可能「會關心」,自己必須在心中畫條清楚的界線,界線內的可以嘗試溝通討論,界線外的就委婉地表示「謝謝指教,我自有主張」的堅定立場。


  畫出自己可以作主的範圍後,接著就要思考「命名規則」的問題。可以簡單到「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也可以複雜到「百家爭鳴,各有各的說詞,聽者一頭霧水」。坊間可見不少教導命名的書籍,也有專研姓名學的老師,但他們倡導的「命名規則」從何而來?
  先決定要當「格律派」還是「豪放派」。。   如果接觸過國、高中的國文教材,對於「格律」一詞應該多少有些印象。簡單來說,格律就是創作韻文時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應遵守的準則。不管這些準則背後有沒有「道理」,當創作者依據「主流標準」,。。

星期五, 4月 08, 2011

《Canine》謊言罩之下的犬人

  我們相信而且倚賴的知識、信念與規則,會不會只是一連串虛假的謊言?我們的生命與成長,會不會只是一場操之在他人之手的實驗?我們唯一可以掌握和感受的真實,會不會只有作為動物的原始本性?


  《Canine》乍看是一部「平凡與無聊」的電影,但卻是很不正常的平凡與無聊。中文片名在2009台北金馬影展手冊翻為「犬齒之家」,並且歸類於「限制級禁區」。根據常理,我不禁猜想這是因為其中有超出尺度的鏡頭與劇情,不過當時並沒有機會驗證。2011年,這部片以「非普通教慾」的名稱在臺灣正式上映,以「慾」來取代「育」,又強調「非普通」,我相信引發了許多人的好奇心。看完這部片,限制級鏡頭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真正被挑戰的卻是自己思維的極限。


  在我們眼中的限制級劇情,卻是他們生活中的理所當然。不只是個小小的特殊家庭,社會、國家不都是這種操弄與實驗的場域?作為一個「旁觀者」我們可以質疑及批評,但當我們身陷宗教神話、社會脈絡、歷史文化之中的時候,又怎麼接受其他旁觀者的荒謬透視?就算狠狠敲下自己的犬齒,離自由的距離卻像電影結局一般,無人知曉。


  由於雪米兔的誕生,我也無暇好好想出心中原先的深刻感觸,僅以最初浮現心中的文字以之為記,待某日心血來潮重訪犬齒之家。

星期日, 4月 03, 2011

妻孕張雍嗅敏



  「妻孕張雍嗅敏」...不管是記者自己下的,還是編輯的突發奇想,我真的敗給這樣的新聞標題......還覺得比較像謎語吧!不過也因為詭異的標題,我才基於好奇心多看了一眼,至少多認識張雍這號人物。

------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2011-04-04 06:00

駐歐洲特派記者胡蕙寧/倫敦-斯洛維吉報導



張雍在國外又傳來最新的好消息,他的〈雙數/MIDVA〉在斯洛維尼亞獲選為2011年報導攝影(Slovenia Press Photo)競賽類別「人物故事類(People)」 的年度首獎,該作品同時也於斯洛維尼亞得獎作品展中展出。



張雍表示,〈雙數/MIDVA〉平面攝影系列是他試圖紀錄與妻子安雅(Anja)在迎接他們第一個寶寶時的心情。安雅在懷孕階段裡的嗅覺,味覺各方面都顯得十分敏感,張雍似乎也因此受到感染,把日常生活裡那些原本看似尋常的風景另作解讀,因為它們頓時之間好像都爭相傳達著某道待解的謎題。



張雍2003年起旅居捷克布拉格,繼去年〈Under One Small Star/在一顆小行星之下〉系列獲得EPSON 2010台灣尊榮賞的評審賞後,今年已經在台灣獲2011高雄獎首獎的肯定。曾就讀布拉格影視學院(FAMU)攝影系碩士班的張雍,擅長紀實攝影與深度人文報導,長年聚焦於被主流社會忽略的社會邊緣人。目前以巴爾幹半島上的斯洛維尼亞為創作據點,工作於台北及歐洲兩地。

星期四, 3月 31, 2011

2011閱讀紀錄

0331《與絕望奮鬥-本村洋的3300個日子》

0330《殺戮的艱難》

0328《古地圖密碼:1418中國發現世界的玄機》

死刑的天平

  想到法律,我的腦海中經常浮現「天平的意象」。如正義女神的模樣,。

星期一, 3月 28, 2011

佛說箭喻

......有人身中毒箭,彼親屬慈愍之,欲令安隱、欲饒益之,求索除毒箭師。



於是彼人作是念:『我不除箭,要知彼人己姓是、字是、像是,若長若短若中,若黑若白,若剎利姓、若婆羅門姓、若居士姓、若工師姓,若東方南方西方北方誰以箭中我?我不除毒箭;



要當知彼弓,為是薩羅木、為是多羅木、為是翅羅鴦掘梨木?我不除毒箭;



要當知彼筋,若牛筋、若羊筋、若氂牛筋,而用纏彼弓?我不除毒箭;



要知彼弓弝,為白骨耶、為黑漆耶、為赤漆耶?我不除毒箭;



我要當知彼弓弦,為牛筋、羊筋、氂牛筋耶?我不除毒箭;



要當知彼箭,為是舍羅木、為是竹耶、為是羅蛾梨木耶?我不除毒箭;



要當知彼箭筋,為是牛筋、羊筋、氂牛筋耶,而用纏箭耶?我不除毒箭;



要當知彼毛羽,是孔雀耶、為是鶬鶴耶、為是鷲耶,取彼翅用作羽?我不除毒箭;



要當知彼鐵,為是婆蹉耶、為是婆羅耶、為是那羅耶、為是伽羅鞞耶?我不除毒箭;



要當知彼鐵師,姓是、字是、像是,若長若短若中,若黑若白,若在東方若南方若西方若北方?』



彼人亦不能知,於中間當命終。

《古地圖密碼:1418中國發現世界的玄機》



  聽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大多數人可能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但關於「發現」與「新大陸」二詞,其實隱含著強烈的主觀意識。美洲原住民應該不認為自己繁衍數百世代的土地是「被發現的新大陸」,「新」不過是遠方訪客的自以為是。客觀陳述應如:「根據文件記載,哥倫布率領的艦隊於1492年10月12日登陸中美洲」,而這件事之所以成為重要里程碑,關鍵在於隨後引來的深遠影響,非僅是第一名頭銜的爭辯。



  但話說回來,歐美引以為傲的「地理大發現」論調,充斥著西方探險家的豐功偉業,彷彿非西方的人們毫無作為。本書作者劉鋼就是想要顛覆獨尊西方的劇本,指出中國的幾個朝代在地圖學發展與海洋探險方面都居於先驅地位。劉鋼從一張古地圖出發,經歷一連串考證、比較、推論、印證的旅程,企圖顛覆或挑戰人類「發現世界」的故事情節。劉鋼的基本質疑是:如果一張1418年中國繪製的世界地圖上已經有美洲大陸的輪廓,而且還有相當的準確度,那麼1492年的哥倫布真的是發現美洲大陸的第一人?



  雖然書中提出的新觀點並無法說服我,但作者引用的資料確實令我大開眼界,畢竟之前很少有機會思考「地圖」背後的科技運用、歷史意義與社會需求。身處現代的我們,用理所當然的態度看著世界地圖,大概很少有人懷疑它的準確性。但幾百、幾千年前的人們,是怎麼將他們相信的世界繪在紙上,然後逐一擴展值得相信的疆界?從地圖的發展與演變,可以看到人類如何從未知走向已知,利用資源、技術與勇氣去探索世界的過程,而在其中又存有多少誤判、偏見、假想和推論。不管這本書的論點在學術上被打上怎樣的分數,至少它讓我從更寬廣的角度去看地圖。地圖向我們訴說的不只是空間,還有時間,還有文化、知識、霸權......



  除了書中偵探辦案般的推論引證,我特別喜歡地圖在人文與自然之間的浪漫連結,地圖是祭祀時呈給神靈的貢品,渺小的人們謹慎恭敬地將星辰地貌轉化為線條圖形,務求兩者相符相映,讓地圖成為天與人之間的橋樑。在實用目的之外,地圖在中國有另外一層神秘的氣息。若跨越時空去想像遠古時代的社會脈絡,地圖確實有種神奇的魔力,在一張薄薄的紙上,我們竟然可以「看見」遙遠的山川星辰,即使自己這一輩子可能都難以抵達。而轉換角度,自己竟然也身處其中,被其他人觀看著......如果只是將地圖當作工具,大概不會有這樣難以形容的感受。若是把地圖當成人類一代一代持續進行的集體創作,那麼更能夠體會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作者於書末對於中國原本領先的科技水平何以逐漸沒落,提出了自己的解釋,他認為中國科技的興衰與當朝的主流宗教有關,而崇尚自然的道教思想較能激發科技的發展,當主流思想偏向內在心性,人們與自然的關係就趨向薄弱,科技的進展也就跟著緩慢下來。對我來說,這也是一個新的觀點。作為一個門外漢,我不像有些人勇於評斷各種觀點的對錯,但我喜歡接受這些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