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4月 30, 2010

臺灣的電影視野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假全球化與真歧視-《台北星期天》映演之困〉,若所言為真,那麼臺灣對電影的視野實在太狹隘,有能力彈性的單位太過商業導向(例如戲院),該鼓勵多元類型電影的單位太過僵化(例如新聞局)。但在上映與不上映之間,還可以看到臺灣對於「多元」這件事的表裡不一。當我們要求「臺灣人」在國外應該受到尊重的時候,又怎麼對待這塊土地上我們清楚區分的「非臺灣人」?

關於西藏(二):飛機航班與西聯匯款

  如何「到」西藏?沒聽過水路進西藏,空路搭飛機,陸路的交通方式就多采多姿了:徒步、單車、汽車、火車......原本考慮名聞世界的青藏鐵路,但聽說出發四天前才能購票,在暑假旅遊旺季一般散客更不容易買到。顧慮這個不確定因素,我們還是決定搭飛機到拉薩。


  為了節省機票支出,我找了南方航空「台北-廣州-拉薩」的中轉聯程機票,來回NT.26000元,這個價格實在非常動人,缺點是往返都必須在廣州過夜。不過省下的機票錢遠遠超過住宿費用,所以我們決定以時間換取金錢。而購票過程幾經波折,我在南方航空網站刷信用卡,它硬是不讓我買。其他的購票網站又無法選擇多航段機票,若分段買機票價格翻了好幾倍。例如「廣州-拉薩」的來回機票就需要NT.25000元左右,幾乎跟「台北-廣州-拉薩」的來回票同價。小弟我這時才學到,買同一家航空公司的中轉聯程機票,比分段買便宜。除了「中轉」機票比較划算外,一個航班也有固定的數量提供給中轉旅客,算是某類型的保障名額。因為這樣也順帶瞭解「艙等」跟坐的位置沒有直接關係,而是跟航空公司售票策略有關。對許多旅行經驗豐富的人來說,這些都算是基本常識,但對我可新鮮得很。


  面對南航機票「看得到,買不到」的窘境,我不想花太多時間尋求破解之道,只好透過旅行社代購。同樣的航次,第一家報價NT.37600元,比南航網站的價格多了一萬,就算是代購費用也賺太多了吧!接著找永成旅行社的小岳,報的價格非常接近,而且處理快速。旅行社畢竟經常面對這些狀況,省大錢的同時,花點小錢省麻煩也是可以接受的選擇。在「廣州-桂林」的部分,則請菁華代購南航「快樂飛」機票,這是不定期的優惠票種,這次大概打了快四折,也感謝2009新疆旅伴Roger提供的訊息。所以我們航班都確定了(全都搭南航),台北到西藏拉薩往返每人NT.26000元含稅,「廣州-桂林」則是我們額外的行程,提供有興趣的人參考:


  7月26日 台北-廣州 14:30 16:35 南方航空CZ3098(廣州過夜)

  7月27日 廣州-拉薩 09:10 14:05 南方航空CZ3463

  8月14日 拉薩-廣州 15:05 19:45 南方航空CZ3464

  8月14日 廣州-桂林 22:50 23:50 南方航空CZ3234

  8月19日 桂林-廣州 22:50 23:55 南方航空CZ3304(廣州過夜)

  8月20日 廣州-台北 11:30 13:30 南方航空CZ3097


  由於「快樂飛」機票與團費預定金需要先付款,從臺灣如何轉帳至大陸?除了戶頭間的轉匯外,我又認識了好用的「西聯匯款」。每筆金額最低1000USD,手續費18USD,收款人不需要有大陸戶頭,以身份證件即可領取。我下午三點匯款,對方當天就收到了,非常快速。當然還有其他不同的管道可以匯款至大陸,不過西聯匯款有保障且兼具時效性。


  從買機票到匯款,我深深覺得建立在需求上的學習特別有意義啊!

星期四, 4月 29, 2010

飛行航班

--------------------------------------------------------------

日 期 時 間 航 班 其 他 訊 息

------------ -------------------------------------------------

中國南方航空(CZ-3098) 經濟(S)/機位OK /航站2

07月26日(一)

14:30 出發:臺灣桃園機場(TAIWAN TAOYUAN AIRPORT) 飛行02小時05分 /直飛

16:35 抵達:廣州花都白雲機場(GUANGZHOU) 空中巴士A321 /

------------ -------------------------------------------------

中國南方航空(CZ-3463) U 艙(U)/機位OK /

07月27日(二)

09:10 出發:廣州花都白雲機場(GUANGZHOU) 飛行04小時55分 /中間停1站

14:05 抵達:拉薩(LHASA) 空中巴士A319 /

------------ -------------------------------------------------

中國南方航空(CZ-3464) U 艙(U)/機位OK /

08月14日(六)

15:05 出發:拉薩(LHASA) 飛行04小時40分 /中間停1站

19:45 抵達:廣州花都白雲機場(GUANGZHOU) 空中巴士A319 /

------------ -------------------------------------------------

中國南方航空(CZ-3234) U 艙(U)/機位OK /

08月14日(六)

22:50 出發:廣州花都白雲機場(GUANGZHOU) 飛行01小時05分 /直飛

23:50 抵達:桂林(GUILIN) 波音737-700 /

------------ -------------------------------------------------

中國南方航空(CZ-3304) U 艙(U)/機位OK /

08月19日(四)

22:50 出發:桂林(GUILIN) 飛行01小時05分 /直飛

23:55 抵達:廣州花都白雲機場(GUANGZHOU) 波音737-800 /

------------ -------------------------------------------------

中國南方航空(CZ-3097) 經濟(M)/機位OK /

08月20日(五)

11:30 出發:廣州花都白雲機場(GUANGZHOU) 飛行02小時00分 /直飛

13:30 抵達:臺灣桃園機場(TAIWAN TAOYUAN AIRPORT) 空中巴士A321 /

星期一, 4月 26, 2010

寫一本西藏的書

  坊間談旅遊的書籍非常多,但是能不能從教育的立場去寫,用給中學生的口吻?結合教科書上的內容?該怎麼嘗試?


  健康-高山症

  歷史-古格王國(選好主題)

  語文-佛經、達賴六世

關於西藏(零):參考書籍

0504《偷渡到西藏


  兩個女生偷渡進西藏的自助遊記,趣味性十足。


0502《租輛廢車上天堂


0427《天堂手記-一個畫家的古格探險之旅

又是一位放棄成就與資產追尋夢想的人,但不只是遊歷而已,而是以畫家的敏銳感觸記錄在藏區的心靈探險。書中對於古格王國的故事與今昔對比有精彩的描寫,值得一讀。但作者來到西藏的因緣也頗為特別,他遇到的一位旅人戲謔地說:「來西藏的背包客以『三失』身分居多:失戀、失業、失意的人。」或許人們在不確定擁有什麼時,因為西藏的神秘而嚮往不已,但對某些前世的西藏子民,是否會不知不覺地被牽引,循著前世記憶回到這個地方?作者應該比較喜歡最後一種解釋吧!



0427《誰的眼睛,在西藏

書中「生死功課」與「我心見佛心」兩部分,描述西藏宗教與寺廟制度,但一點都不嚴肅乏味。而書中每個章節前的引文特別吸引我,內容包含西藏的歌謠、旅行者的描述、宗教典籍中的經文,這些都是來自這塊土地的獨特聲音。六世達賴:「在身邊,我的眼睛看見你;到了遠方,我的心看見你。」我說:「在習以為常之中,我的眼睛總是看見別人;到了陌生的遠方,我的心容易看見自己。」這或許是抽離「平常」,體會「無常」的過程;跳脫「固我」,體會「無我」的修練。



0426《45%的天堂

一般人眼中的「成功人士、社會菁英」,為何在前途大好的時候辭職?選擇遊客稀少、藏人也鮮少外出的寒冬來到西藏?他們說:「西藏阿里的荒原上,氧氣濃度只有海平面的45%,人生已習慣用百分之一百廿的速度衝刺,卻在45%的氧氣裡,碰觸到生命中最深的感動,目睹了天堂的樣貌。」他們在書中回答,為何要放下現有的一切去遠方流浪?對旅行,我們抱著怎樣的想像與期盼?想要滿足什麼?想要追尋什麼?而遠方的人們又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怎麼想像他們的遠方?我喜歡這本書在遊記以外的「思考」。對我來說,旅行的深度不在於獲得的資訊多寡,不在於去的地方有多神秘,不在於認識多少當地人事物,而是心的廣度與深度。



預計閱讀:

《旅人-達娃拉姆》

星期六, 4月 24, 2010

不要把別人當學生

  「活到老,學到老」這種終身學習的想法很好,但應該是「學習者」自發的態度,而非「你在任何人生階段,都要給我好好學」的強制要求,但是大多數長輩都有如此的潛在預設:你還有太多事不懂了,看看別人都怎麼做!你怎麼不學學人家?


  把別人當「學生」,以臺灣的情況就是將之視為一個「比較、要求、應該朝教師認定的方向成長」的對象。有認定的方向,就有固定的要求,在固定的要求下,就容易相互比較。結果是「XXX很重要,你為什麼一點都不在意?你應該要.....才對!你看看別人家如何如何,哪有像你這樣的?」這跟大多數學校裡面的學生處境相同啊!可是這樣的情境能夠幫助學生多少?還是製造厭惡、疏離感多一些?


  身為一位教師,提出這樣的觀點必然遭受挑戰。你呢?你抱怨這一點,自己又改變多少?確實無法百分之百做到,甚至可能只有百分之三十。問題是當我們意識到這種強加於他人的束縛,當我們面對現實時還能保有某些「多元」,當我們試著理解他人的選擇脈絡,看待事情與人際互動就會有些許不同。「些許」太沒有吸引力了?所以因為無法改變太多就不做嗎?如果希望別人改變而讓自己過得愉快,那麼為什麼自己不去改變讓別人過得愉快?


  臺灣社會的問題之一就是:說著多元,寫著多元,描述社會的多元,期盼多元的發展,但大多數人的想法、作法並不「多元」,也不太願意嘗試其他的選擇。有些政客高喊多元的口號,但骨子裡是「只有照我這樣做的多元才是對的。」在教育之中,又有多少人是如此?如果我們把其他人當「學生」,會怎樣要求、比較、評論他們的作為?多元嗎?尊重嗎?當自己被別人當成「學生」,我們又希望得到怎樣的對待?如果不喜歡被當成學生,也不要把別人當學生。


  我承認在他人身上,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但提出「不要把別人當學生」的用意,並非否定學習或教學的價值,而是希望擺脫制式的「我在教你,你應該好好學」的單向思維。在我腦袋裡,希望區別「學生」與「學習者」的不同。「學生必須去學(have to learn),這往往有社會期待的性質;學習者想要去學(want to learn),帶有比較多自發的成分。」我希望自己是個「學習者」,也希望別人把我當「學習者」。


  寫了這麼多,我想抒發的是:當我沒有依循你的教學時,以傳統而言,我是個「壞學生」。但如果你願意將我當成一位「學習者」,你或許可以觀察我正在「學習什麼」?你可能覺得你想教東西的很重要,但我也相信自己的學習很有意義。我並不排斥其他學習機會,然而我不喜歡自己的學習被否定,然後在比較、要求下去學你要我學的東西。你或許質疑,我怎麼證明自己正在學習?怎麼證明我的學習是有意義的?或許我的學習是偏差的、是危險的?


  這些都是好問題,也是重要的問題。但我在乎的是:在論斷、證明這些之前,你相信我是一位學習者嗎?這個問號,我將會帶著它繼續走下去,在教育的路上問我自己:「相信學校裡的孩子是學習者嗎?」

表面背後的鳥事



  光鮮亮麗的表象背後,有許多不為外人所知的鳥事。我以為我有自己的選擇,但事實上,別人有詮釋我的選擇的權利。原來,太在乎後者比失去前者更具危險性與傷害力。


  一件事情為什麼會變鳥?因為它長了翅膀。為什麼它會長翅膀?因為別人幫它裝了許多原先沒有的期待、要求、延伸、想像、以為......這件事就在複雜因素的振動下飄了起來,然後飛出你的掌握,飛出你的視線。從此,這件事就變成了鳥事。


  我大膽地說:沒有「其他人」,就沒有鳥事。但這個世界最鳥的就是,身邊永遠有「其他人」,而我們也常常是「其他人」。

星期五, 4月 23, 2010

關於西藏(一):陳年往事



  關於「西藏」的印象,最早來自教科書,大概就是地理位置與些許歷史故事的拼湊,與她隔著與我何干的高牆。在高中階段,由於王文河老師的緣故,聽到了關於那塊土地的「美」。我們看著地理課本上的照片,竟然發現老師長得就像西藏人。我想在西藏旅行未盛的年代,這張臉孔讓他的旅行少了許多麻煩吧!沒多久,一位跟老師有些相像的同學,也被我們取了「犁牛」的綽號。在年輕的歲月,許多連結是隨意且不需太多理由的。西藏,這樣一個陌生的地方,就是透過蜘蛛絲般的連結,沾上心邊。


  大學時期,電影《Seven Years in Tibet-火線大逃亡》挑起了我對西藏的好奇,不只人物故事,也粗略地接觸到西藏的人文、歷史、政教制度。在那樣遙遠的地方,人們如何生活?宗教與生命又是怎麼產生那樣緊密的連結?政治因素又怎樣影響這塊土地與人民?如果之前西藏對我來說是陌生,那麼在這部電影之後,她開始散發神秘的吸引力。然而至多是一種嚮往,在實際生活中,不過偶而留意西藏議題的新聞,僅此而已。第一次感到「接近」西藏,是在大學畢業、教育實習結束的那一年。




  某天,教學組長拿著一份公文,詢問我們這群實習教師有沒有意願參加「蒙藏委員會九十年度中學教師蒙藏研習暨參訪活動」。當時我沒有考教甄的壓力,加上原先對西藏的好奇,於是興致勃勃地報名,還拉了明宗、孟穎、忠政一同湊熱鬧。印象中是兩天的研習,蒙藏委員會畢竟是個中央單位,研習內容跟餐飲招待都很不錯,還準備了一些小禮物。但第二天,我們幾個人陷入了掙扎:暑假要不要參加外蒙或西藏的參訪行程呢?要去的話,西藏好呢?還是外蒙?蒙藏委員會還提供補助呢!這應該是個很棒的機會吧?


  一開始感到興奮莫名,畢竟是個獨特的經驗,但又有點害怕,覺得「十四天」好久!萬一不習慣怎麼辦?(現在想來真是...)又害怕西藏的高原反應與外蒙的烈日。現在算起來便宜到不行的團費,對於未有收入的我們也是一大負擔。爸媽聽到我們要去西藏,會不會反對?猶豫不決、左右為難之下,四個人也討論不出什麼結論,於是我想了一個類似「抽籤」的方法(請見下圖)。一人選擇一條起始點,向上遇到交叉就轉彎,結果「不去:去=3:1」,我們最後遵從了上天的安排。若非整理文件時發現這張紙,我還真忘了這段有些荒謬的決策過程...




  因為這張紙,2001年的暑假我待在台灣,2005年退伍後第一次踏出國門。一直到2006年的川滇旅遊才靠近藏邊,而至今未真正踏上外蒙與西藏的土地。回想這件事,也不能說充滿後悔,更無法確定當年的選擇是對是錯,有誰能知道呢?但看著這張紙,回想當時的點點滴滴,不禁莞爾一笑。正是因為這樣的感覺,讓我想把2001年的陳年往事記錄下來。


  九年前我差一點因為衝動而奔向她,但我退卻了。九年後,我與西藏似乎更靠近了。這些年來,她一定變了許多,我也是。不過,我挺懷念當時那個猶豫不決的小伙子,還有紙上象徵命運安排的粗糙線條。

星期三, 4月 21, 2010

聰明笨蛋的選擇迷信

  從書籍、報導去瞭解一個人,很容易失之偏頗,所以我必須承認這篇心得建立在這幾年來不斷累積的個人詮釋上面。


  以《拒絕聯考的小子》出名,吳祥輝拒絕了什麼?又接受了什麼?有人可以振振有詞地說:拒絕是一種選擇,拒絕是對現實的抗爭,拒絕是主體力量的展現,那麼又是怎樣獨斷的思維可以帶出「當然選北大,想都不必想,笨蛋才選台大」這句話?我可以理解他贊成選擇北大的考量,但不滿意這種表達方式。曾經相信拒絕是自主力量的人,如今卻自以為是地否定別人的選擇。為什麼你的「當然」是別人想都不用想的?為什麼做出與你不同選擇的人就是笨蛋?


  拒絕聯考時,吳祥輝選擇了自己的路,他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當他的小孩說:「我是被老師教壞的」,他選擇了讓孩子不斷轉換環境,終於找到「我最感謝的一所學校」。吳祥輝有資源做選擇,有能力拒絕不適合自己的教育,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並非每個小孩都有一個可以讓他轉換學校、學高爾夫球、休學打籃球、然後支持鼓勵小孩到北大讀書的老子!做出某種選擇,有時候確實是見識與判斷能力的影響,但有時候與生活背景、家庭資源、文化脈絡有關。當我們過於迷信「自我選擇」的論調時,經常忽略了限制選擇的外在因素(Ogbu的文化生態理論讓我有深刻的體悟)。


  芬蘭很棒、愛爾蘭很好、挪威有驚喜、中國有未來,我可以認同他山之石的價值,因為這就是多元,多元才能夠突破封閉。但鼓勵教育開放性的吳祥輝,是怎樣看待教育的?他看到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小孩,看到了競爭,看到了人脈,然後做了最有「利」的選擇。當他說「當然...想都不必想...笨蛋才...」的時候,我認為他不在乎「教育」,只在乎自己關注的利害。覺得對自己有利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這是人之常情,但是認為對自己有利的教育才是「所有人」都應該接受的理想教育,這是自我中心。可惜的是,臺灣的教育人員鮮少從前者出發,而太多對教育改革的訴求是建立在後者之上。


  對於考7分可以上大學,吳祥輝說:「好棒喔,台灣竟然進步到、台灣是個這麼棒的國家,只要你想上大學,這個社會就給你機會......歧視7分考上大學的學生,壓根是心理優越感作祟!」很諷刺的,這種機會如今卻被認為是「笨蛋的選擇」,而優越感不知在誰身上?我承認吳祥輝的影響力,承認他批判臺灣教育的價值,承認他是個為小孩著想的父親,承認臺灣的學校教育有許多缺失。但臺灣的教育要提升,不能迷信國外經驗與自我選擇。我們對於教育品質的判斷不能只是「對自己有利」,對教育的規劃不能只是「看到別人的好」。


  停滯不前,有時候是缺乏反省刺激,有時候則是受到太多意見的干擾。臺灣的教育面臨雙重挑戰,需要每一個人用宏觀的角度看待,深入掌握整體性的教育價值。我們需要整體方向與扎根的實踐,而非顧客導向的指指點點。
  

星期日, 4月 18, 2010

201004網路班聚



  最近我的腦袋在磁碟重組,所以動作都慢了半拍,不知道這次要用什麼好玩的主題?但先來回味一段超級爆笑的趣味競賽影片吧!(結尾不完整,因為這影片是從壞磁碟勉強救出來的,誰有完整版呢?)


  可能要到台南研習二至三天,沒人看家的時候,你們盡量聊吧!需要訂主題嗎?來結合一下我的研究關注吧!題目是:「如果我是國中XX科教師,我會給學生....的作業,因為這樣有助於學生....」可以再說明一下細部內容。如果不要這麼正式,就針對從小到現在的回家功課抒發一下感想吧!很討厭?喜歡?討厭但覺得它有用?太少?太多?太無聊?哪種類型有用?那項作業讓你印象深刻?哪種類型讓你覺得浪費時間?老師為什麼要出作業給學生?自由發揮,但...不能罵髒話啊!

星期六, 4月 17, 2010

毛蟲的詭異微笑



  牠在笑我最近因為太多「想要」而躊躇不前的生活吧!

星期四, 4月 15, 2010

我的研究關注



  「有些事表面上看起來微不足道,多數人也不以為意,但是有時隨著時間的流轉,它們卻變成了件大事。」


  一直很喜歡的這段話,據引註出自Walter Teller這位我不清楚來歷的人物,不過它已經成為我研究關注的註腳。對於人們「習以為常」、「習焉不察」、「理所當然」的平凡事物,我經常有種小題大作的興趣。既然是每天都必須做的事,不是普通到極點嗎?有什麼重要的?但換個角度,正因為我們每天都要花費時間、精力、心神做這些事,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累積,產生的結果可能一點都不平凡!


  然而關注習焉不察或理所當然的事物,有個必須面對的挑戰就是:別人會狐疑地看著我,透過眼神詢問:「這有什麼好研究的?」甚者可能嗤之以鼻:「研究這種東西,還需要念到碩士、博士喔!不是每個人都會?」相反地,脫離人們經驗與理解範圍的概念帶有神秘感,若是出自「專家」口中,一般人多少會抱著敬畏的態度:「人家可是學有專精,咱們不懂的人可別亂加評論,免得貽笑大方!」往好的一面想,這是尊重專業,但另一方面,怎知這些深奧難解的詞彙不是國王的新衣?


  對於某些偏狹的學術賣弄者,平凡詞彙背後的平凡事物,一點都沒有討論的價值,因為它們沒有令人「聽不懂」的潛能。討論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事物,怎能凸顯自己的深度?並非所有研究者都這樣想,我也只是警惕自己:有多少「專業高牆」建立在這種心態上?又有多少人因為「專業崇拜」而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當自認為、被認為是一個研究者的時候,只是多了一種身份角色,我們還是也必須是「普通人」。


  研究的「終點」可以很高遠,分析可以很深入,但研究的「起點」應該在人們身邊,關注社會大眾的真實生活。


  相關文章:光環下的發言

Why & Why not

  面對吸引我注意的現象,我喜歡問「Why?Why not?」撇開嚴謹的字義與文法,「Why?」引發我思考「事物為什麼會如此?它是如何變成這樣的?有哪些影響因素?」但我更喜歡的「Why not?」刺激我質疑「為什麼它不會是另一種樣子?原因一定是這個嗎?有沒有其他解釋?如果採取另一種方式,會如何?」

星期二, 4月 13, 2010

三角習題

  看到「三角關係」與「三角習題」這類詞彙,很容易令我聯想到複雜的感情糾葛,但最近的經驗使我對「三角」有另一層體會。在生活中,處處充滿涉及利益、權力、情感的三角關係。

星期一, 4月 05, 2010

幽靈塞車與驅魔方法



  昨天從雲林開車回到台中,花了四個多小時,又是一次塞車的痛苦經驗。除非想要增加與重要人物獨處的時間,大多數人都不喜歡塞車吧!若要避免這種苦痛,當然要瞭解塞車的原因並找出因應對策。其中「事故(車禍、故障、施工)」與「車流量太大」是我們很容易想到的原因,對策則是小心駕駛、高乘載管制、多使用大眾運輸工具......這些都是「常識」,但還是有讓人弄不清楚原因的「幽靈塞車」現象,今天的網路新聞趁熱提出相關研究,有興趣的人google「幽靈塞車」即可獲得不少資訊。


  事實上,幽靈塞車並非神秘力量造成的,而是人們的「群體貢獻」。在《隱藏的邏輯》書中說明幽靈塞車的原因:「汽車駕駛人通常只能針對他附近的情況,迅速做出反應,路上的車子越來越多,車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短時,終會到達一個臨界點,使我們的反射行為再也無法處理。這時候,有任何一輛車子踩了煞車慢下來,會連帶使更多的車子同時慢下來,慢下來的車子就更多,形成一排慢速前進的車陣,交通壅塞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簡單來說,這是許多駕駛人連鎖反應的結果。


  舉例說明,假設ABCD四台車在同一車道,A駕駛突然看到路旁的美景,於是放慢速度好好欣賞;B駕駛看到A的煞車燈,也跟著放慢速度,但可能基於警惕,他減速的幅度比A大;C駕駛與B車沒有保持安全距離,一看到B車放慢,趕緊用力踩煞車防止追撞,結果幾乎停了下來;D駕駛看到C車的狀況,自然也謹慎地踩煞車。若原本四台車速度都相同,在連鎖反應中A(60→50)、B(60→45)、C(60→5)、D(60-0),原本的理想速度被A造成的連鎖反應破壞了。接著,當C車從靜止開始向前行,由於機械反應速度又耗去了幾秒鐘。看到C車開始微微前行,D駕駛才緩慢加油,此時機械反應速度又耗去了一些時間。四台車如此,幾百幾千台車所累積的速度喪失與時間耗費,極有可能造成塞車的現象。


  當車流量很大的時候,車道之間的轉換彈性降低,這種連鎖效應就像海嘯,衝擊跟在後頭的車陣。有研究者認為這也是一種蝴蝶效應,一個小小的動作卻造成巨大的影響。除了煞車,變換車道也可能產生類似的影響。因為在車流量大的情況下,變換車道很容易造成後車的減速,甚至在變換過程中同時卡住兩個車道。更令我有興趣的是「車道增減」所造成的影響,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收費站」附近的塞車。當車子靠近收費站速度必須放慢,前述的效應已經開始向後傳播,而人工收費所產生的時間延誤也跟著發揮影響。於是車流量大的時候,在收費站前容易出現車陣。當完成收費動作時,往前進的車子也無法全速前進,因為收費站的車道多於高速公路的車道,所以8個車道的車子必須擠入3個車道,因此在收費站後容易產生「瓶頸」式的塞車。


  綜合上述兩種模式,我覺得臺灣最戲劇化的塞車因素是「偷跑路肩」。當大家在車陣裡緩慢前進時,有些投機份子選擇違規行駛路肩,一旦有人帶頭,就會有車子禁不住誘惑跟進。部分想偷跑的車子,或許還得從內側車道慢慢轉移出來。如前所述,這個動作可能破壞整個車流的規律。而這些違規者的好處在於可以快速前進,風險則是被交通警察取締。為何第一台違規車輛出現後,許多車子會快速跟進?因為第一台車所承擔的風險最大,跟在後頭既可以享受違規的利益,又隨時可以「見風轉舵」。當違規的「帶頭大哥」減慢速度時,後面的駕駛一方面前進受阻,另一方面猜測可能前面有狀況(例如交通警察),所以不僅會放慢速度,還可能趁早切回正常車道,更後面的車子也有樣學樣,這時又會延緩正常車道的前進速度,造成「車道縮減式」的塞車。而「帶頭大哥」為何放慢速度?或許真有交警在前頭,也可能是覺得「已經賺夠了」,不想一直在前頭承擔最大風險,於是他選擇回到正常車道,這樣的選擇極可能影響了追隨者的行動。我們可以想像這類的事件的連鎖反應,更特別的,它們還會循環出現。


  分析完這些「觀察」,該怎麼解決呢?研究運輸的專家當然有些「疏導措施」,但我想要天馬行空地提出「未來方案」:自動化運輸。車子一旦上高速公路,就透過無線網路連線到中央控制中心,只需要輸入目的地,其他配速、轉換車道、超車的選擇由電腦控制。系統以「整體速度最佳化」為優先考量,避免少數人為了個別利益而拖累整體速度,降低每一個單獨駕駛可能產生的變動因素。當某台車因為路況而降速時,後面的數十輛的車子可以「同步動作」,減低反應時間的損失。各車輛之間的距離也由電腦控管,可隨著車流量調整,特別在車流中必須保留空隙,以作為車輛進入或轉換車道之用。當有車子從交流道進入時,電腦可預先計算,直接安排切入位置。在這樣的安排下,每台車子就像一個一個車廂,彼此互相關連,但又可以彈性組合。這種系統發展到極致,可以將所有公路納入,變成一個龐大的「大眾運輸系統」。大家出門搭的只是「包廂」,至於怎麼走,全由電腦安排。


  若真有這套系統,提升了便利、速度與安全,因為減少人類行為的變數。但必然會招致另一種批評:犧牲了人類的自主性。有人就是喜歡「駕駛」的感覺,有人就是喜歡「違規」,有人就是喜歡無目的地開車兜風......到那個時候,經歷過開車與塞車的老人們,大概會有強烈的復古情懷。至於「新時代」的人類,「自主駕駛」會成為部分群體凸顯自己與眾不同的象徵行為。上述的胡思亂想可以當作預言,賭賭看是否會成真!


  當「堵」在公路上時,小孩看著車陣好奇地問:「為什麼會塞車呢?」心煩氣躁的大人們會怎麼回答?如果引導小孩好好研究這件平凡的事,或許會造就不平凡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