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0月 23, 2016

離群

總務的工作,或許目標是具教育性的,期盼結果是有教育意義的,可是過程....過程......有很多不是原本教師生涯規畫的範圍,只能在校修練、在家自學、跟友伴相濡以沫。

收穫,是絕對有的。把事情完成,也是責任。只是走著走著,有時莫名就脫隊了,人群遠遠望著,不禁咕噥:那人在幹嘛啊?搞不懂,瞎忙啥?

並不是說念教育就該怎樣,只是好像越來越難跟同學及師長說,我最近在幹嘛。

擤了一整包衛生紙的鼻涕,放棄讓我視線模糊的契約文件對照,整好耑耑要帶去幼稚園的被子,看著鏡中發腫的臉龐。恍然大悟......是啊!快爆炸前當然會胖,內在壓力往外衝嘛!想起2年多前寫博士論文的那些寒夜,我也是跟著論文字數增胖。那次的堅持有了畢業的輕鬆和歡愉,希望這次的堅持也是。

昨日有人離開了,除了難過與緬懷,也讓我想著,人生最終留下的,都在我們的選擇與安排之中嗎?有時候連選擇與安排都來不及啊!

寫些文字,消內在壓力,會好睡些吧。

星期五, 4月 01, 2016

關於最近的年齡數學題

我可能很無聊
但從這個很多人熱烈討論、嘲弄的例子
仿效者有沒有注意到幾個重要的「詞句」
其實有著很重要的思考線索
影響思考方向
影響回答
如果只是這樣說:
「弟弟的歲數是哥哥的一半」
(-->這是條件設定,沒有時間線索)
A如果哥哥4歲,弟弟幾歲?2歲
B如果哥哥100歲,弟弟幾歲?50歲
這種題目如同「弟弟的存款是哥哥的一半」
如果哥哥有4元,弟弟有幾元?2元
如果哥哥有100元,弟弟有幾元?50元
都是依照給予的條件來換算
如果加入一些詞彙
「今年」,弟弟的歲數「剛好是」哥哥的一半
(-->這是「今年」的狀況,才能延伸時間條件)
C-1今年哥哥4歲,弟弟幾歲?2歲
C-2「等到」哥哥100歲的時候,弟弟幾歲?98歲
D今年哥哥100歲,弟弟幾歲?50歲
有學生「看不懂」數學題目
而非不會計算
是搞不清楚問題的焦點
這是真實存在的現象
當然
表達不佳的數學題目也是問題
有些人「聽不懂」別人的問話
有些人「看不懂」別人的論述
也非不會思考
是搞不清楚議題的焦點
這是普遍存在的
當然
表達不佳的問話與論述也是問題
對出題與回答者雙方來說
理解與表達都很重要
而語文
是重要的工具
在教學時
「鋼琴」與「然而」兩個詞
對我個人來說
「然而」這個詞對引導思考來說很重要
所以必須多花一點時間確保學生瞭解

諷刺的愚人節

諷刺的愚人節。為了這樣一位自認「兢兢業業、克盡職責、努力教學」的老師,要付出多少時間精力?多少深夜與清晨的準備?多少對學生的安撫對家長的抱歉?多少的溝通與協助?唯有這樣,我這凡俗之輩,才對得住自己,對得住這位「兢兢業業、克盡職責、努力教學」的老師。

星期一, 3月 28, 2016

行動責任

好難過、好傷心
大家都是
不過
爭議又起

因為支持死刑,所以就是實現正義?
因為支持廢死,所以就是普世價值?
不該是這麼簡單吧?
不是

心裡想,嘴上說,手中寫,支持死刑或廢除死刑,都好容易。
簡單的分類給人安定的歸宿
所以選擇一個立場之後我們就確認了自己的存在?
然後在立場論辯中認為自己已經盡了社會責任?

是的
我們都可以有想法


表達
然後要「別人做」(例如司法判決)
然後要「別人改」(例如政府作為)
自己呢?

支持死刑,除了「支持死刑」的意見表示外,我們還應該「多做」那些事?以行動來「避免」那些可能要以死刑、重刑處理的事件(悲劇)發生?讓社會更好。

廢除死刑,除了「廢除死刑」的意見表示外,我們還應該「多做」那些事?以行動來「避免 」那些可能要以死刑、重刑處理的事件(悲劇)發生?讓社會更好。

公投,或許會有指標性意義。
但我們就此放心?放手?
等著「政府」實行我們的公民意志?
世界因此而變得更美好?

事件發生
我們的制度有人應該處理
會有判決
會有處置
仍會有紛擾
但我期待的是「我們」
我們如何從旁觀者、評論者變成行動者

除了支持死刑與廢除死刑或相關的選項
我做了什麼?
你做了什麼?

無論支持死刑與廢除死刑或相關的選項
我與你都是「我們」
我們都是「我們」
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做了什麽讓社會更好?

除了立場選擇
我們就「多」做一點吧!

悲劇揪著我們的心

世界還在運轉著
我們
都可以
在各自的角色上
在能夠的範圍裡
多思考
多關心
多拉拔
多提攜
多寬容
多擁抱
多握手
多宣導
多教育
多實踐

多一些正面的作為
就會比立場選擇、口頭宣示
多一些正面的改變

愛議論少作為
也是某種心靈空虛的表現
我們需要更多人
善盡「行動責任」

星期四, 3月 03, 2016

收攤的夜晚

收割別人的成果?收拾別人的攤子?可以有自己的選擇,但兩種作法都會讓自己覺得孤獨。既然都孤獨,就有所不為,有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