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3月 29, 2014

站上課桌的學生


有間學校,辦學方向就是「討好學生」、「討好家長」,典型的「學店」。

班級裡,各科老師確實說著話、做著動作,但教得到底是好是壞、是對是錯,沒學生在意,沒家長在意。

多數學生上課時睡覺、打牌、聊天、玩手機,老師講什麼,與自己無關。當然也有部分學生看自己的書,上網瀏覽自己有興趣的資料,老師講他的,學生想辦法學自己有興趣的。有少數家中富有的學生,放學後到老師開的補習班上課,也不用真的認真補習,只要交錢就好,這麼一來學校成績就不是問題。

對於學生各行其是的上課行為,老師們沒有意見。因為只要學生在,不出亂子,自己薪水照拿。如果家長質疑成績不佳,校長就說老師們已經認真教學,無奈「貴子女不上進」,當然沒有競爭力。校長還舉班上參加課後補習的學生為例,你看他們成績就不錯啊!藉此證明老師的教學「沒有問題」。

雖然整體狀況看起來很不理想:老師偶有抱怨、學生偶有不滿、家長偶有質疑,但大家也都似乎習慣於彼此不滿,已經習慣「都是別人的問題」,所以整體狀況只能持續地「不理想」。

新學期,新生入學。大多數新生很快地就融入了學校與班級的「現況」,上課時睡覺、打牌、聊天、玩手機,少數有目標的學生也很識相地「自學」,選擇獨善其身。有些富有的家長,早已經打點好課後補習的學費,確保子女在成績上「受到照顧」。總之,在學校課堂上,幾乎沒有學生關心老師上課說的話、做的事。

除了一位新生。

這位新生不認同這種各行其是的課堂生態,也不想輕易地消極選擇「自學」方案。於是他想辦法瞭解其他學校的上課方式,發現在自己的學校,「教與學」似乎都很有問題。

於是他開始「認真聽」老師上課的內容,竟然發現老師經常言不及義,說些笑話來討好偶爾願意聽的同學,教學內容則明顯地膚淺應付,甚至錯誤百出。他很訝異,這樣糟糕的教學品質,怎麼以前都沒有人注意?

他問了學長姐。有些學長姐回答:「以前就這樣,你管那麼多做什麼?過得去就好!」他詢問了其他學校的學生,還拜訪了其他學校的老師。有些人說,這樣的狀況似乎不太對,應該反應一下。但也有些外校師生回答,這就是你們學校的風格,誰叫你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你就入境隨俗吧!
這位學生,決定選擇「反應」這條路。

他開始在課堂上質疑老師的教學內容與方式,老師們略感困擾,但其他學生依舊專注於自己的事,因此也沒有什麼連帶效應,老師們決定一切「照常」,以不變應萬變。然後對外說:「新生嘛!還不懂這個學校的運作方式。」

對於老師的冷漠以對,這位同學感到更加不滿,他知道老師們在學識上可能比自己豐富,但他就是希望得到回應與說明:回應「為什麼這樣上課?課後補習是怎麼一回事?」說明「這個公式怎麼推演出來的?在各種情況下都適用嗎?」他認為回覆學生疑問本來就是老師的責任啊!否則學生如何「相信」老師?

沒有回應的老師與校方,讓他重新思考「尊師重道」還有沒有必要?而一旁的同學們似乎覺得「事不關己」,他也想著該如何讓大家重視這個問題,因為學生的受教權受到暗渡陳倉地剝奪。

有一天,這位學生終於發難了。在課堂中,他跳上自己的桌子,在同學的桌椅間跳躍,高舉自製的海報,大聲宣告自己的訴求,希望藉此喚起大家的注意。

有些同學覺得莫名其妙,冷眼旁觀這是怎麼一回事。有些同學覺得自己的桌子被踩髒了,因此覺得不高興(雖然愛聊天、愛玩手機的學生從來不需要用到桌子,桌子上雜物垃圾一堆)。有些同學覺得事有蹊蹺,也想聽聽校方與老師的回應和說明。站上桌子的學生,多了一位、兩位、三位。

校方出聲:同學啊!這樣會影響課堂教學,而且不尊重教師。身為學生,應該專心好好學習,未來才有競爭力啊!老師順勢點出那幾位參加補習的同學,強調:你看看這幾位同學的成績,你們要向他們看齊才對,怎麼還在課堂上煽動這種不理性的行為?

站在桌上的同學說,我們的目的是希望校方及老師能夠回應或說明,因為其他學校的教學方式並不是這樣啊!也有外校的教師建議,我們應該要有所反應。

校方出聲:同學啊!你們受到我們競爭學校的煽動啦!他們早就不擇手段想要破壞我們的校譽,你要相信我們才對!

站在桌上的同學說:或許學校之間真的有招生的競爭,或許外校老師也真的另有企圖,但我們提出的問題無關招生競爭,是想要確保我們的權益,校方還是有責任說明。

面對站在桌上的學生,校方與老師們感到困擾,但絕大多數同學仍舊坐在位子上。因此校方宣稱,這是少數學生受到敵對學校煽動所造成的脫序行為。依照校規,這是可以處罰的,希望同學知錯能改。

有一位學生受不了校方的說詞,他認為站在自己的課桌上面還不夠,他決定霸佔講桌,讓老師連上課都沒有辦法。這樣的作為直接觸犯到教師的權威,校方認為此風絕不可長,因此採取強硬的方式處理。

校方說:講桌是教師的地盤,不容侵犯,除非這位教師被解雇,否則他就是有上課的權力,上課內容是對是錯,是好是壞,這是另外一件事。同學!老師就是這樣教,學不學在你,以後沒有競爭力,你不要怪學校。

霸佔教師講桌這件事又引發了許多爭議,尚未落幕。

從那位新生站上課桌開始,各種大大小小的事,引發了各界諸多討論。不僅新生之間意見紛歧,有些學長姐支持,有些學長姐反對,有些學長姐部分支持部分反對。不管有多少種觀點,這種熱烈討論的景象,在過去的課堂上未曾出現。在這間學校,也未曾有這麼多學生「關心」老師的教與自己的學。

教室裡面,活了起來,因為思考正在交錯激盪,而不是以前那樣習慣於老師給的「標準答案」,或是消極地「各行其是」。老師與補習班掛勾,給予特殊學生成績照顧的現象,也受到學生的質疑與檢視。

教室的氣氛正在轉變,學生的腦袋跳脫制式教學運轉著,老師也不得不認真起來。

有人說,那位學生不要站上課桌,改革會更平順。
有人說,沒有那位站上課桌的學生,就不會有這樣的改變。
可惜,我們沒有對照組與實驗組。歷史無法實驗。

所以,認為學生不要站上課桌,改革會更平順的人,請提出並落實自己的信念。
所以,認為站上課桌是必須的,藉此喚醒群眾的人,請堅持並落實自己的信念。

所以,有能力反省辦學方向的校長,有能力反省教學方式的教師,有能力檢視學校教學不當之處的學生,都應該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並且接受彼此的檢視。

學長姐們,幾年前也是新生。教師們,幾十年前,也是學生。校長們,也曾經擔任第一線的教學工作。但是人們長大了,顧忌與考量就多了。

「國王的新衣」寓言裡面,大人們為了生計、他人評價而說謊,基於自身顧忌而產生了「合謀欺騙」的效果。只有一位不知死活的小屁孩,竟然公開揭穿這個騙局。如果沒有這個單純的聲音,國王會繼續展露他的隱形新衣,接受眾人的奉承?

或者故事沒有這麼簡單,是某位看不下去的大人,又害怕自身受到牽連,於是慫恿這個小屁孩揭穿騙局。萬一國王責罵,可以說小孩子不懂事亂說話,如果國王嘉許這個小孩的誠實,自己說不定還可以沾上點邊,說是自己的主意……

小孩自發性質疑,這是一件事。
如果小孩的受到他人影響而質疑,「受他人影響」又是另一件事。
我也可能受到某個「古人主張」的影響而產生行動,這也算某種程度的「受人指使」嗎?
但選擇、行動之後,就得自己負責,尤其是成年人。「受人指使」不能作為卸責的理由。

這個世界確實很複雜,有些人不想理解,有些人嘗試理解。但如果把所有事情全部牽扯在一起,就沒有辦法「就事論事」,就無法「分層分析」。

但無論如何,任何社會的發展,都必須仰賴「破」與「立」的動能。在個人智慧方面,思考也必須能破、能立。

星期日, 3月 23, 2014

手牽著手的好朋友

延續昨晚的百感交集。終於還是發生了。失控、衝動、憤怒與仇恨,是手牽著手的好朋友,而且比想像中容易發生。

我想起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在大一升大二的那年暑假,跟著服務隊去帶國中營隊。有一個獎勵國中學員完成闖關的活動,是讓男生隊員(大學生)站在前面讓他們扔水球。剛開始,都很有趣,我們也都有準備。直到幾個男孩似乎有點失控地朝我們臉上猛丟,我開始不爽了,然後聽到一句「X你X」配著某種難以形容的表情,從來沒想到會在學生臉上看到這樣的表情。我瞬間爆發,衝上前狠狠瞪這幾個學生。如果這時候他們再繼續丟,我大概會動手了,真的。

這不是要說誰對誰錯,說活動規劃如何,說小孩子不懂事,說我應該冷靜下來好好輔導之類的,而是我那個時候真的「非常非常生氣」!那種生氣讓我接近失控的邊緣。退一步,這是很小的事,不是嗎?而且我是大學生,對方是國中生,應該要容忍......但當下的感覺,根本沒有什麼「多想」的空間。在一剎那,失控、衝動、憤怒與仇恨,就這麼容易手牽手霸佔我的腦袋。

對某些人來說,冷靜、理性可能「成不了什麼大事」,但沒有冷靜、理性,卻很容易失控、衝動、憤怒與仇恨,尤其在群體影響之中,在你站這邊,我站這邊,在敵我區分中變成另一個自己。對今天凌晨的遺憾,也是如此。失控、衝動、憤怒與仇恨,在雙方都出現了。是因為原本就這樣看待對方嗎?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候,某些負向的能量已經被「醞釀」,雙方都是。

有時候「事件」比我們想像中複雜,但人性的弱點,尤其群眾的弱點,比我們想像中簡單。

看著熟睡的耑耑,今天是星期一。當他上大學的時候,當他跟我一樣為人父的時候,這世界,會不一樣嗎?失控、衝動、憤怒與仇恨,還是一樣手牽著手嗎?

星期五, 3月 21, 2014

棋局

下棋,對敵手瞭解嗎?能預估幾步棋?眼光,有遠近的落差。謀略,也有格局的差別。在錯綜複雜的政治經濟網絡中,每個人都是棋子,每個人都不如想像中那樣自主,棋局也不如想像中那樣簡單。一方的棋子們各有主張,喜歡單打獨鬥論勝負,一方的棋子聽命行事,偏好大軍壓陣看輸贏。風格迥異,敵友難分,勝負難料?敵手棋風不同,策略也該有所因應。無論今日爭議如何落幕,未來都必須多想幾步棋,累積應變的能力,勿當享受慢火清蒸的青蛙。未來,要下的棋局還很多。

星期二, 3月 18, 2014

一窩瘋之不能等

一窩瘋,不需要動腦,只要跟著一起就可以。跟著一起瘋也沒什麼不可以,畢竟個人選擇,有時只不過是娛樂嘛!但就怕在一窩瘋的個人習慣與群體召喚中,完全忘了自己還有「腦袋」可用。

我們,還需要「思考」一些不該一窩瘋的事。台灣的重大議題有時也一窩瘋,瘋完,好像定了自己的「格調」之後,就繼續瘋下個議題去了。對「某些大人物」來說,看著一群瘋民蜂擁而來喧鬧一番,然後隨即又蜂擁而去毫無眷戀,他們應該很能體會「風頭」的深刻意義:「風頭過了,事情就好辦了!」

談到「服貿」議題,雖然爭議不是這一兩天的事,但最近應該也會掀起「一窩瘋」的關切。大家關切重大議題非常好,但既然是重大議題,就該帶著腦袋上場。腦袋不是只用來「選邊」,還要思考、過濾、分析不同的論點。網路上有不少分析與說明,多看多思考,都比冷眼旁觀或茫然盲從有價值。

很討厭「XX改革不能等」這種話,因為我已經被「教育改革不能等」騙了很多次。「不能等」不代表可以草率上路,「不能等」不代表應該通盤改變。當我們應有的思考與評估被「不能等」的恐懼感掩蓋後,有時就「停不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