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9月 09, 2014

好久沒時間寫的抱怨

指指點點了一個多小時,才把電子公文清空。或許比過去的紙本公文有效率省資源。

但因為方便,所以浮濫,各種大小活動都為了保險而來公文宣傳,為了活動人數不足來個最速件。某某高中社團成發要最速件,然後從台灣頭到台灣尾廣發各大小學校。

因為快速,隨發隨到,所以不管下屬緩衝。周五下午發文要你週一研習,早上發文要你下午填報,填填表格數據就算了,備妥相關資料是啥重要國家大事?可以想見,更上上級也是這樣荼毒上級。

以上小小抱怨,其實這陣子還有大大感觸。教室要翻轉,行政可不可以翻轉?

為什麼要學校外,甚至高高層的人決定學校內如何分工?學校裡的人最清楚工作細節與人力配置不是嗎?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實都是一方說詞,我也可以長篇大論,但官大學問大......

為什麼要高高層或學者專家隨其所好,來要求學校融入甚麼議題?然後來個漂亮名詞「統合視導」,五花八門全部都要看,沒讓長官委員滿意就要算校長帳上?所以校長再來要求下屬五花八門都要配合辦理?

尊重學校?有嗎?要發展學校特色,就是沒辦法甚麼都要。台灣的教育最不懂取捨,就像很多父母要孩子甚麼都會,就像很多長官要學校甚麼都強......

台灣的教育沒有主軸,因為混亂的環境與要求讓我們沒辦法沒時間想清楚甚麼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別人發展出來的東西,有點意思,就想學。但關鍵是他們是怎麼從自己的土壤、自己的根「發展」出來這些想法與實踐作為的?我們是要學結果依樣畫葫蘆?還是學著「發展」出自己的東西?

好幾年來評鑑很多很熱門。評鑑不是壞東西,但用爛了就是壞東西。氾濫的評鑑,造成很多委員。但說句不客氣的,這些評鑑與委員,真正幫助了學校嗎?還是逼得學校必須「服務」評鑑與委員?

我們去參訪國外名校時,就會崇拜地好好地聽他們學校的特色,讚嘆他們的傳統或創新,然後想學。問題是,我們去參訪的長官專家們,會不會拿台灣學校必須符合的項目來看看這些「國外名校」呢?如果拿「統合視導」的五花八門項目來看國外名校,他們還是名校嗎?可能不是,因為他們在「好幾個指標上都不合格」。

在這種律己嚴、待人寬的心態下,台灣的中小學很難發展特色,因為什麼都要,能夠走出自己特色的,往往要先懂得取捨。在別人的創新面前,傳統可以丟,卻忽略傳統的可能是真正在自己土壤上發展出來的特色,邯鄲學步,學到了甚麼?

教育政策很重要,完全沒有上對下的期望,不好,因為學校不見得掌握大方向。但現在的情況,是看不見大方向,卻有層層要求與限制,還有很多是為了「保險」,不確定甚麼好,那就甚麼都來一點吧!所以我們會有這麼多要融入的議題。

忙的人,沒時間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發展的土壤。沒有土壤,就難以生根,就沒有勇氣與智慧堅持什麼該取,什麼該捨,所以就在上面要啥就給啥的處境中苟活。

希望有一天,長官學者來學校,是我們對他們說:「這是我們最引以為豪的制度與課程,讓我們秀給你們看」,而不是備著資料、等著委員拿評分表打分數。

凌晨兩點半。抱怨歸抱怨,人人都可以批評,也很廉價。但如果真想翻轉,要有翻轉的力量,這個力量不會來自上面,而是來自我們站定的雙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