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月 16, 2005

金孫與受虐兒

  今天有兩則新聞給我很矛盾的感覺,備受呵護的總統金孫VS.被醫護體系拋棄的受虐女童...多麼強烈而諷刺的對比!為何有人命好?有人運差?這永遠是個難解的問題,似乎只有宗教或因果輪迴能夠解釋,我們也不能因為「眼紅」而非得批鬥那些富貴人家(「見不得別人好」彷彿是當前社會的一項非理性特質),然而社會制度有許多地方的確需要改善,而改革的精神不該只有效率、經濟...社會公平與正義是不能忽視的。暫且不談這些鉅觀層面的「國家大事」,看著新聞中的兩位「小生命」,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觀點:如果有天我教到「富貴人家」的小孩,我要怎麼「教育」他?如果有天我教到「弱勢階級」的小孩,我又要怎麼「教育」他?有差別嗎?我覺得當然有!「一視同仁」反倒是一種不平等對待。


  想像總是虛幻的,但我初步的想法是:大多數富貴人家在未來,不可避免地仍是社會的優勢階級,因為他們掌握了經濟資本、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相較於弱勢階級,他們的成功是「可期待」、「水到渠成」的。如果接受這樣的現實(也許太現實),他們將來仍然「可能」是引領國家發展的中上階層,那我認為教育特別要提醒他們的就是「不要認為自己的成就,全然是自己的努力」,以及避免「不知人間疾苦」、「何不時肉糜?」的盲點。我或許抱持著「哲學家皇帝」的期許,也類似鹿橋「人子」中到民間歷練的皇子,這不代表他們特別優秀,我只是基於一種鉅觀面(而現實)的策略...


  對於弱勢階級的孩子,我認為他們的不利條件與環境,是每位教師應該體會瞭解的,而不是一味拿各種「教育理想標準」來要求學生,例如「要求所有學生上網查資料、用電腦打報告」、「要求家長利用假期帶著學生參觀各地的海洋生物博物館」...可悲的是,部分教師以為自己在「教育」學生,以自己的期許來要求所有的學生,卻無視乎學生立足點的不平等,這樣只是用不平等再次壓迫孩子。但另一方面,就現實考量,教師必須適時地告訴這些孩子,要在社會成功,他不能一直滿腹委屈地抵制社會的不公平,相反地,他必須更加努力、付出更多,來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我知道這樣的想法很矛盾,也還有許多修正的空間,但「現實」卻是「理論」不得不面對的一種存在,在追求「大同世界」或「美麗境地」的理想前(不論是否有可能達成),我們還有許多崎嶇、坎坷的路要走,希望總統金孫陪著我們,邱小妹妹也能陪著我們!誠摯祝福,「天佑台灣」!

星期一, 1月 03, 2005

批判之前、追本溯源

  為什麼要學歷史?不是為了記頌前人的豐功偉業,以凸顯自己、血統純正。我們學的歷史橫亙幾千年,跨越數國數洲,但是不知道我們「身邊」的歷史。學歷史,要懂得「用歷史觀點來思考」,瞭解時間的點、線、面關係。


  或許前述文字有點模糊了焦點,其實讓我有感而發的是「制度」問題。任何制度都有其發展背景與考量因素,或許在「當下」是符合社會需求的,然而過了幾年之後,制度不見得仍然符合社會的期許與要求。這也就是為什麼制度必須搭配「發展機制」,適時調整。然而現在許多對於制度的批評,往往是「以今批古」,這當然是促使社會進步的方式之一,然而絲毫不回顧當時的時代背景與規劃考量,就妄加批評,未免也不夠客觀,而且容易造成誤解。


  然而在檢視許多現行制度時,從文件資料中往往只看到「規定」、「運作方式」、「配套措施」,也就是「What」、「How」、「When」、「Who」等問題,然而為何這樣規劃的「Why」卻是付之闕如。這不是說規劃過程與考量必須在文令中詳載,這樣的文令反倒顯得冗長,而應該是以規劃紀要、附件檔案的方式,將完整的規劃紀錄留存。如此一來,不僅能夠瞭解原先的出發點與本意,前人的規劃經驗也可為後人所用,不用再重新摸索。有完整的文件,後人能檢視原意、檢討現況,並據此規劃分析,這才是制度能夠永續發展、適時革新的基礎。


  起於省思,當然要終於改進。在做任何一件事,如果能夠附記「備忘錄」,將有助於自身的反省與後人的參考,而有這些文件支持,執行者也較能掌握政策本意,不至於徒具流程、形式、規定,失卻規劃本意與發展空間,造成制度的僵化與異化,如此「苛政」並非社會國家之福。

巨型結構下的微型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