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2月 20, 2014

心黑的過程

黑心被唾棄,其實,心會黑是從自私自利開始的...每一個人都一樣:習慣小黑心,慢慢就會變成大黑心。

星期三, 12月 17, 2014

格局

因為處理人的問題,漸漸懂得「格局」這個概念。少數人,短視近利,以偏概全,斷章取義,避重就輕,損人利己。有什麼「理由」讓上述行為合理嗎?應該沒有!只有藉口,沒有理由。只有昧於自知,沒有理所當然。

要靠著他人協助的溝通,要靠著他人勸說的協調,早說過不是長遠之計,只能幫忙開端推上軌道,也不能將他人的善意協助、善意協調視為理所當然。連他人的善意協助都要質疑偏頗不公,那自己的處境自己面對,自己的選擇自己負責,自己的執著自己承擔。

可以說我冷酷,我只是耗去熱情協助的外層後,顯露原本核心的冷靜。輔助推動變成質疑後,那就靠自己吧!溝通協調是自己的責任,不是別人的義務。自己的選擇,同樣影響他人的對待。自己的處事,同樣影響他人的選擇。

星期六, 11月 29, 2014

未來工程

第一次看到「未來工程」這個詞,就聯想到Karl Popper提出點滴社會工程(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 的概念,很喜歡。一蹴可幾的改變,是時局或命運甚至獨裁所致,但穩定而持續的改變,要靠一點一滴的累積與修正。
提到改變,很多人會說是熱情、是衝勁、是信念使然,這些是根基,但還不只這些。改變,是需要計劃的。改變,是需要付出的。改變,需要時間反覆思索、反覆練習、反覆確認,然後在穩定中達成改變,不是亂槍打鳥賭運氣。改變為的是什麼?在機器人比賽裡是必須完成的任務,在生命中是期盼完成的目標,在教育層面是創造更多機會提升更佳的品質,對國家而言是需要達成的長期願景,造福百姓。
比賽結束,有多少人覺得有名次才能說話?選舉結束,有多少人覺得勝選才是受肯定?但「我們」呢?不是參賽選手,不是勝選團隊的「我們」,未來能怎麼做?獲得名次的團隊,繼續燃燒你們的熱情,期待未來繼續為國爭光?把重責大任交給勝選者「你好好做,否則未來用選票懲罰你」,然後過著對許多重要議題事不關己的生活,等著下一次選舉感受民主的力量與獎懲的喜悅?不,對於未來,我們必須參與,必須參與許許多多臺灣的未來工程計畫。
西苑這個團隊,我覺得就是我心中「未來工程」的縮影。
發現問題、分析情境、提出多種解決方案、測試、修正、討論、再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測試、修正、討論,過程中不斷的思考、試探與練習。局外人以為只是為了比賽的「準備」,但從教育的角度窺探時,這是一場扎扎實實的「學習」。這種帶著走的能力,絕對不是口號。
來到國際,面對困境,我們的孩子不是技術人員而已,他們勇於面對改變、突破困境。我固然對「不公」感到憤怒,但更欣賞團隊面對改變、突破困境的態度。當學生有著這些帶著走的能力,未來不管在哪個位置,都有一顆知道如何面對改變、突破困境的腦袋,不畏懼挑戰,這就是我們的未來。

星期五, 11月 28, 2014

繼續走著

當我處理協調事情時,有時難以避免地在意自己的角色或立場是否被理解,一種孤獨感。但我也必須在意,必須品嘗這種距離,才能繼續堅持或調整自己的角色與立場,繼續走著。

星期六, 11月 15, 2014

十年前的名落

0941126-2-US-004 王祥寧 美國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策
0941126-2-UK-014 謝卓君 英國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策

星期日, 11月 09, 2014

以維周全也有問題嗎

擬辦:
一、依說明二、三辦理。
二、本校屬市立高級中學,依據「臺中市立高級中學組織規程準則」第十六條:「高級中學分層負責明細表,由各校擬訂,報請本局核定之」。關於說明四之要求,不宜直接援用國民中學分層負責明細表,建議循組織規程準則之程序進行,以維周全。

星期二, 10月 28, 2014

我都在忙什麼?

有人問:「你到底都在忙什麼?」嗯,一言難盡。但簡單說,都在忙「別人」的事,別人的期待、別人的失望、別人的意見、別人的情緒、別人的要求、別人的感受、別人的比較、別人的誤會。這些不是抱怨,而是我的答案,我都在忙著處理這些「別人」的事,這也確實就是我的工作,因為這些別人的事彙整在一起,就是我的事。哪天,或許我會覺得是在處理「我們」的事。當「他們」都變成「我們」,當「你們」不會出現在劃分彼此的語句之中,當大家把彼此都納入「我們」的時候。

星期二, 9月 09, 2014

好久沒時間寫的抱怨

指指點點了一個多小時,才把電子公文清空。或許比過去的紙本公文有效率省資源。

但因為方便,所以浮濫,各種大小活動都為了保險而來公文宣傳,為了活動人數不足來個最速件。某某高中社團成發要最速件,然後從台灣頭到台灣尾廣發各大小學校。

因為快速,隨發隨到,所以不管下屬緩衝。周五下午發文要你週一研習,早上發文要你下午填報,填填表格數據就算了,備妥相關資料是啥重要國家大事?可以想見,更上上級也是這樣荼毒上級。

以上小小抱怨,其實這陣子還有大大感觸。教室要翻轉,行政可不可以翻轉?

為什麼要學校外,甚至高高層的人決定學校內如何分工?學校裡的人最清楚工作細節與人力配置不是嗎?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實都是一方說詞,我也可以長篇大論,但官大學問大......

為什麼要高高層或學者專家隨其所好,來要求學校融入甚麼議題?然後來個漂亮名詞「統合視導」,五花八門全部都要看,沒讓長官委員滿意就要算校長帳上?所以校長再來要求下屬五花八門都要配合辦理?

尊重學校?有嗎?要發展學校特色,就是沒辦法甚麼都要。台灣的教育最不懂取捨,就像很多父母要孩子甚麼都會,就像很多長官要學校甚麼都強......

台灣的教育沒有主軸,因為混亂的環境與要求讓我們沒辦法沒時間想清楚甚麼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別人發展出來的東西,有點意思,就想學。但關鍵是他們是怎麼從自己的土壤、自己的根「發展」出來這些想法與實踐作為的?我們是要學結果依樣畫葫蘆?還是學著「發展」出自己的東西?

好幾年來評鑑很多很熱門。評鑑不是壞東西,但用爛了就是壞東西。氾濫的評鑑,造成很多委員。但說句不客氣的,這些評鑑與委員,真正幫助了學校嗎?還是逼得學校必須「服務」評鑑與委員?

我們去參訪國外名校時,就會崇拜地好好地聽他們學校的特色,讚嘆他們的傳統或創新,然後想學。問題是,我們去參訪的長官專家們,會不會拿台灣學校必須符合的項目來看看這些「國外名校」呢?如果拿「統合視導」的五花八門項目來看國外名校,他們還是名校嗎?可能不是,因為他們在「好幾個指標上都不合格」。

在這種律己嚴、待人寬的心態下,台灣的中小學很難發展特色,因為什麼都要,能夠走出自己特色的,往往要先懂得取捨。在別人的創新面前,傳統可以丟,卻忽略傳統的可能是真正在自己土壤上發展出來的特色,邯鄲學步,學到了甚麼?

教育政策很重要,完全沒有上對下的期望,不好,因為學校不見得掌握大方向。但現在的情況,是看不見大方向,卻有層層要求與限制,還有很多是為了「保險」,不確定甚麼好,那就甚麼都來一點吧!所以我們會有這麼多要融入的議題。

忙的人,沒時間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發展的土壤。沒有土壤,就難以生根,就沒有勇氣與智慧堅持什麼該取,什麼該捨,所以就在上面要啥就給啥的處境中苟活。

希望有一天,長官學者來學校,是我們對他們說:「這是我們最引以為豪的制度與課程,讓我們秀給你們看」,而不是備著資料、等著委員拿評分表打分數。

凌晨兩點半。抱怨歸抱怨,人人都可以批評,也很廉價。但如果真想翻轉,要有翻轉的力量,這個力量不會來自上面,而是來自我們站定的雙腳。

星期二, 8月 26, 2014

90%的Lucy

處理別人的期待,當人們的期待相互衝突時,最難處理;安撫別人的失望,當人們的失望相互呼應時,最難安撫。

90%的Lucy比10%的Lucy厲害很多,但似乎沒有比較快樂。

星期二, 7月 29, 2014

又見暗箭

理解不清是腦袋問題,斷章取義是道德問題。

當我花了這麼多時間溝通、說明、建議,有人可以為了達到自己的訴求,就扭曲簡化我的意思,造成受委屈、被打壓的形象。出自於好心的建議,竟然被批評「照建議做了也沒有用」!當初我可是再三強調,照建議做不見得百分之百被接受,但總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至少能夠讓別人知道你們的想法與訴求。結果,只要未達你們的目的,別人的誠心建議就是「假的」、「沒用的」?

這讓我學會,原來給人建議就得保證百分之百達成,那我以後對於無法確知結果的事情,就不敢隨便給建議了!對學生學習不給建議,因為我怎麼百分之百保證成果?對於社團活動不給建議,因為我怎麼百分之百保證成效?對於選填志願不給建議,因為我怎麼百分之百保證結果?對於人生抉擇不給建議,我怎麼百分之百保證自己的經驗對他人有點幫助?

這種被人在背後斷章取義、拿片面字句控訴的經驗已有許多次,有些我知道,有些我可能至今仍然毫無所知。更令我感嘆的是,以前多數是學生與家長,現在......

人們都有利己的傾向,我也是如此,但總該取之有道。避重就輕、斷章取義,試圖增加自己的論辯籌碼,可是在此同時,也捨棄了自己的良知與道德。

星期日, 7月 20, 2014

做人處事的道理

有時候:「為什麼是我,不是他?」
有時候:「為什麼是他,不是我?」
然後,我就慢慢懂得許多人做人處事的道理。

星期六, 6月 21, 2014

抱怨高分低就的人,其實分數並不高

  現在一堆「高分低就」或「高分落榜」或「低分高就」的新聞,在這些「高低」爭議背後,其實就是對「考試(會考)成績高低」與「學校排序高低」連結的刻板印象。

  認為「考試(會考)成績高,就應該進入「學校排序高」的學校(所謂明星學校),這似乎是一些學生或家長「習慣的結果」。如果自己小孩「考試(會考)成績很高,居然進不去明星學校,甚至輸給「考試(會考)成績較差」的學生,家長通常都要痛批一番。問題是,「考試(會考)」成績已經不是一切,還有其他「分數」進場搭配。目前新聞所謂的「高分」,幾乎都是指「考試(會考)」高分,而不是「超額比序總積分」高分,後者才是更具有影響力的關鍵。考試不再至上!考試(會考)分數已經不是唯一。許多考生或家長自認為的「高分」,其實只是「會考項目高分」而已,超額比序總積分並不高。以撲克牌來說,「考試至上」只比一張牌,A贏4。如今升學要比五張牌,最小的順子也勝過A Pair,為自己組合優勢成為新的挑戰。

  其次,每位學生填寫的學校志願序也有很大的影響力,以前只是與他人比較的「順序」而已,現在志願序已經成為「超額比序總積分」的一部份。因此只管「考試(會考)分數」而不管「其他分數」,照傳統學校排序高低來填志願,在現實條件下,無異是使用舊觀念來面對新局面。今天的考生與家長必須思考選校策略!志願不再只是順序,而是手中與人競爭的籌碼。選擇確實變得更複雜,這背後有著十二年國教改革試圖改變學校排序的「戰略思想」。許多人抱怨「落點難估」,其實這還是建立在學校排序高低的刻板印象上,認為應該有一個分數對照表可參考。問題是每一位考生的學校選擇都影響分數,也影響落點,難估是非常正常的,特別對第一年的考生來說。

  就算我對十二年國教與其中的升學機制也頗多意見,但我還是建議考生與家長要多瞭解「新的現實」,這個現實當然可以罵,但至少對當年度的考生來說「罵了也不會改變」。因此罵的同時,還是要知道自己怎麼處理現實。當然,有許多人這時會說「教育部或學校宣導不力」。基本上這世界永遠都有宣導不力的可能,我相信還是有許多人很努力地宣導,期盼宣導有力,考生就有利。但很多時候宣導賣力,考生與家長不在意,最後結果不如意,還說都是別人的問題。

  努力去瞭解與自己切身相關的制度,在這個時代,是需要且重要的能力。

星期五, 5月 23, 2014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聞換舊聞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聞換舊聞。一件又一件令人震驚的事件,我當然不希望悲劇發生。但總覺得,某種角度來說,現在又是一窩瘋地關注,看著一位又一位的事後諸葛爭論著,好似這世界之所以如此混亂,就是沒聽這些先知的話。問題是,這些先知之前在哪裡?在事件後突然變成「專業人士」的名嘴、官員或民意代表...如果我們茫然隨之起舞,其實是另一場悲劇,而這種悲劇似乎反覆上演。

看著媒體報導與討論的人們,我有種醒悟。我要感謝在任何我們不希望發生的事件前,自始自終對重要議題深入研究且勇敢發聲、努力推動改革的人,因為他們是真正長期關切、期望、嘗試改變的鬥士。對於這些一直堅持且擔憂的聲音,如果我聽了卻不在意,認為沒這麼倒楣,覺得不會發生,那麼我必須承擔作為社會一份子的責任,因為我不關心。

並不是我一定會接受其他人的想法,別人的想法也未必有充分論據,關鍵在於如果這是一個大家都不願意看見的事,而我卻「不關心」更「沒有自己的想法」,那事後的批評能夠彌補這樣的愧歉嗎?或許在事件後,不要一時氣憤填膺然後又諷刺地輕率離開,而是應該重新檢視我們最真實而根本的在乎,然後好好地為這些在乎想一想,可以如何改變或防範。比起現在新聞媒體上的名嘴、民代和官員,能夠從苦痛中反省成長的人民,更有存在的價值。

最後,我真的說,如果我身處那節車廂,我實在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很多人自認為的「勇氣」去面對,甚至還有沒有清醒的意識去思考「我」該為「大家」怎麼做,但我可能很第一時間直覺地想著「我」該為「自己」為「家人」而逃跑......我很認真地去想像,透過這樣的想像,也才會更認識自己。這樣的重新認識,說不定會改變自己,做出不一樣的選擇。當越多人做出不一樣的選擇,或許群眾的力量會讓我們面對危機,更冷靜更團結,因為我們會知道,自己不是孤單的。

應變,在危急的時候,真的不是那麼簡單。而平時就已經紮實累積的道德、機智與勇氣,也真的在此時才能真實展現,這樣的人無疑地,是英雄!在此也對我們生活周遭,與應變息息相關的警消、救難、醫護等等專業人員致意!

星期四, 5月 22, 2014

一代新聞換舊聞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聞換舊聞。一件又一件令人震驚的事件,我當然不希望悲劇發生。但總覺得,某種角度來說,現在又是一窩瘋地關注,看著一位又一位的事後諸葛爭論著,好似這世界之所以如此混亂,就是沒聽這些先知的話。問題是,這些先知之前在哪裡?

硬核

今天的演講,我相信有人受到深刻啟發,但我也覺得有人選擇「娛樂聽講」的路線。年輕的一代啊!如果只有聲光效果、笑點不斷才能吸引你,如果只有別人幫你分解過的東西才願意嚐一嚐,那麼這些「軟資訊」,將會讓你欠缺咀嚼與消化的能力。生活不用充滿嚴肅思考與艱難挑戰,但生命中總有該咀嚼與消化「硬核」知識與議題的時刻。

學生服務處

學務處,已經快要變成學生服務處、學生家長服務處。大家都愛講「受教權」,讓小孩接受應該有的教育,包括應該有的學習、應該有的處置、負應該負的責任,應該受的懲戒......這些作法!就是維護學生的「受教權」,學生應該受合理的「教育」!那些只會要求別人尊重的學生與家長,別再把狹隘偏執的受教權當藉口!寬容、原諒、尊重、給機會,不是教師的「義務」,要求別人寬容、原諒、尊重給機會,也不該是你們的權利!

說到台灣的教育改革,欠缺的不是「理想」,而是基於實際場域的「預估」。「預估」這種制度在台灣的教育脈絡下,會如何發展或扭曲。就像射箭或打高爾夫球,理想目標就在那裡。問題是精熟的選手懂得評估距離、風勢等等外在因素,讓射出的箭,打出的高爾夫球不是直直地飛像目標,而是在適當的預估修正下,在最後完成理想。簡單地說,現實與理想不是一直線,規劃者要瞭解現實,然後從現實中引導人們朝向理想。現在的教育改革,只是宣告理想,至於怎麼達成理想,長久以來欠缺基於現實狀況的策略。當政者只會直線思考,是台灣教育的一個大問題。

New Balance

人生中,每一次建立新的關係,與世界建立新的連結,都需要尋找「New Balance」。

星期一, 5月 19, 2014

星期四, 4月 17, 2014

服務

服務成分太高的生活,有些煩悶。從「需要」到「滿足」之間,需要一座橋。這座橋不會憑空出現,也不會永遠有資源一次蓋好,更需要在乎的人一起建造。我的腦袋裡,經常有階段性的藍圖,逐步進行,這是我的風格。對於跳躍式的期待,我只能說,或許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有人可以不用橋就跳過去,但也會有人摔得粉身碎骨,而這個「有人」,不只是你與我而已,還包含後續世代。要長遠發展,就不該冒險用跳的。三秒跳躍,三天搭橋。用三秒跳躍來要求我的「服務」時,我只能冒著責罵繼續搭橋,很抱歉,因為我不是跳躍高手。

星期三, 4月 16, 2014

Design for change

對於現況不滿,希望改變,很多人都是如此。請試著思考 "Ask for change" 與 "Design for change" 的差別。

每年每年,都有許多同學或社團 "Ask for change",要求改變。在回應、說明與盡量協助之餘,我更希望引導同學 "Design for change" ,但提出的建議經常沒有後續回應。每年每年繼續 "Ask for change" ,然後 "Wait for change"......要不到、等不到,當然不滿、當然抱怨。

我不能否認,現實層面確實有許多限制,也一定有資源的差異。但是 "Design for change" 的想法與能力,是每個人、每個社團最重要的資產。

8個小組要烤肉,只有1個打火機。其中第一組獲得打火機,其他7組不滿。

質疑1:「為什麼是他們那組獲得?不是我們?」但只要任何一組獲得打火機,其他7組都可以這樣質疑。各組要求說明「分配打火機」的規則。這樣要求很正當也很需要,但沒有辦法改變只有1組獲得打火機的情況。

質疑2:「為什麼不提供8個打火機?這樣就不會有問題,而且最公平。」如果資源充足,這當然可以。只要資源無限,就能滿足各種需求。但現實世界之中,資源經常是有限的,怎麼辦?如果真的爭取到一點資源,可以提供3組打火機,質疑還是會持續吧?沒有打火機的那5組會覺得「雖然我沒有,但多了2組有打火機使用,整體狀況有進步,我們感到欣慰」?在現實情況中,很少有人能這樣想吧!(但能這樣想,也是一種改變,對於多找來2個打火機的人,更是一種鼓勵)

質疑3:「給我打火機,其餘免談,沒讓我吃到烤肉,就是『你們』的問題」。當7組都沒有烤肉吃,或許在「學校」裡,有人真的會被家長痛罵。但是在「社會」中,可能沒有人理會。在「競爭」之下,這是自我放棄。

"Ask for change" 之外,應該試著 "Design for change"。

縮減每一組烤肉的份量,每個人吃少一點,然後將省下的錢拿去買打火機,各組可以接受嗎?等第一組升好火,其他組拿火種去「借火」,可行嗎?討厭第一組是既得利益者,我們寧可多花點時間力氣「鑽木取火」,並且傳承經驗,以後不用仰賴他人,可以嗎?其他7組決議把打火機賣掉,換成8根火柴,點燃率低,但各組自行承擔風險,覺得如何呢?(獲得打火機的第一組同不同意?從獨有打火機,變成火柴一根,很多人會有情緒的反應......)

與第一組溝通,大家輪流用嘛!雖然輪流順序可能也有爭議,某組用得久可能會被其他組批評,但總比沒得用好吧?

簡單的比擬,當然不周全,但重點在「為自己創造與實現改變的可能」。

如果我的定位是社團「服務」組長,我會盡量想辦法多找一些打火機,也會「被要求」這樣做。但這真的不是一個「心想事成」的世界。說實在的,我也「服務」不來那麼多種需求。

作為社團活動「學長」,我嘗試且努力著"Design for change" 。但我更期望看到同學培養 "Design for change" 的想法與能力。否則外來的改變,對同學來說只是「滿足需求的服務」。如果沒有改變,往往來個「不被重視」的質疑,那麼內部的改變呢?不是有句話,「天助自助者」?而且透過「自助」的成長與收穫,遠遠大過外來的協助。

「有困難?來想想有什麼可行辦法!」
「沒資源?想辦法用50%的資源做出90%的成果!」
「會擔心?用詳細規劃與過去執行績效證明不需要擔心!」

這是一種勇於接受挑戰的自信與霸氣!

「操之在天」的事無法掌控。
「操之在人」的事可以討論要求,但不可能事事如意。
「操之在己」的事,去想、去做、去嘗試。成功是經驗,失敗是歷練,成長是自己的。

星期六, 3月 29, 2014

站上課桌的學生


有間學校,辦學方向就是「討好學生」、「討好家長」,典型的「學店」。

班級裡,各科老師確實說著話、做著動作,但教得到底是好是壞、是對是錯,沒學生在意,沒家長在意。

多數學生上課時睡覺、打牌、聊天、玩手機,老師講什麼,與自己無關。當然也有部分學生看自己的書,上網瀏覽自己有興趣的資料,老師講他的,學生想辦法學自己有興趣的。有少數家中富有的學生,放學後到老師開的補習班上課,也不用真的認真補習,只要交錢就好,這麼一來學校成績就不是問題。

對於學生各行其是的上課行為,老師們沒有意見。因為只要學生在,不出亂子,自己薪水照拿。如果家長質疑成績不佳,校長就說老師們已經認真教學,無奈「貴子女不上進」,當然沒有競爭力。校長還舉班上參加課後補習的學生為例,你看他們成績就不錯啊!藉此證明老師的教學「沒有問題」。

雖然整體狀況看起來很不理想:老師偶有抱怨、學生偶有不滿、家長偶有質疑,但大家也都似乎習慣於彼此不滿,已經習慣「都是別人的問題」,所以整體狀況只能持續地「不理想」。

新學期,新生入學。大多數新生很快地就融入了學校與班級的「現況」,上課時睡覺、打牌、聊天、玩手機,少數有目標的學生也很識相地「自學」,選擇獨善其身。有些富有的家長,早已經打點好課後補習的學費,確保子女在成績上「受到照顧」。總之,在學校課堂上,幾乎沒有學生關心老師上課說的話、做的事。

除了一位新生。

這位新生不認同這種各行其是的課堂生態,也不想輕易地消極選擇「自學」方案。於是他想辦法瞭解其他學校的上課方式,發現在自己的學校,「教與學」似乎都很有問題。

於是他開始「認真聽」老師上課的內容,竟然發現老師經常言不及義,說些笑話來討好偶爾願意聽的同學,教學內容則明顯地膚淺應付,甚至錯誤百出。他很訝異,這樣糟糕的教學品質,怎麼以前都沒有人注意?

他問了學長姐。有些學長姐回答:「以前就這樣,你管那麼多做什麼?過得去就好!」他詢問了其他學校的學生,還拜訪了其他學校的老師。有些人說,這樣的狀況似乎不太對,應該反應一下。但也有些外校師生回答,這就是你們學校的風格,誰叫你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你就入境隨俗吧!
這位學生,決定選擇「反應」這條路。

他開始在課堂上質疑老師的教學內容與方式,老師們略感困擾,但其他學生依舊專注於自己的事,因此也沒有什麼連帶效應,老師們決定一切「照常」,以不變應萬變。然後對外說:「新生嘛!還不懂這個學校的運作方式。」

對於老師的冷漠以對,這位同學感到更加不滿,他知道老師們在學識上可能比自己豐富,但他就是希望得到回應與說明:回應「為什麼這樣上課?課後補習是怎麼一回事?」說明「這個公式怎麼推演出來的?在各種情況下都適用嗎?」他認為回覆學生疑問本來就是老師的責任啊!否則學生如何「相信」老師?

沒有回應的老師與校方,讓他重新思考「尊師重道」還有沒有必要?而一旁的同學們似乎覺得「事不關己」,他也想著該如何讓大家重視這個問題,因為學生的受教權受到暗渡陳倉地剝奪。

有一天,這位學生終於發難了。在課堂中,他跳上自己的桌子,在同學的桌椅間跳躍,高舉自製的海報,大聲宣告自己的訴求,希望藉此喚起大家的注意。

有些同學覺得莫名其妙,冷眼旁觀這是怎麼一回事。有些同學覺得自己的桌子被踩髒了,因此覺得不高興(雖然愛聊天、愛玩手機的學生從來不需要用到桌子,桌子上雜物垃圾一堆)。有些同學覺得事有蹊蹺,也想聽聽校方與老師的回應和說明。站上桌子的學生,多了一位、兩位、三位。

校方出聲:同學啊!這樣會影響課堂教學,而且不尊重教師。身為學生,應該專心好好學習,未來才有競爭力啊!老師順勢點出那幾位參加補習的同學,強調:你看看這幾位同學的成績,你們要向他們看齊才對,怎麼還在課堂上煽動這種不理性的行為?

站在桌上的同學說,我們的目的是希望校方及老師能夠回應或說明,因為其他學校的教學方式並不是這樣啊!也有外校的教師建議,我們應該要有所反應。

校方出聲:同學啊!你們受到我們競爭學校的煽動啦!他們早就不擇手段想要破壞我們的校譽,你要相信我們才對!

站在桌上的同學說:或許學校之間真的有招生的競爭,或許外校老師也真的另有企圖,但我們提出的問題無關招生競爭,是想要確保我們的權益,校方還是有責任說明。

面對站在桌上的學生,校方與老師們感到困擾,但絕大多數同學仍舊坐在位子上。因此校方宣稱,這是少數學生受到敵對學校煽動所造成的脫序行為。依照校規,這是可以處罰的,希望同學知錯能改。

有一位學生受不了校方的說詞,他認為站在自己的課桌上面還不夠,他決定霸佔講桌,讓老師連上課都沒有辦法。這樣的作為直接觸犯到教師的權威,校方認為此風絕不可長,因此採取強硬的方式處理。

校方說:講桌是教師的地盤,不容侵犯,除非這位教師被解雇,否則他就是有上課的權力,上課內容是對是錯,是好是壞,這是另外一件事。同學!老師就是這樣教,學不學在你,以後沒有競爭力,你不要怪學校。

霸佔教師講桌這件事又引發了許多爭議,尚未落幕。

從那位新生站上課桌開始,各種大大小小的事,引發了各界諸多討論。不僅新生之間意見紛歧,有些學長姐支持,有些學長姐反對,有些學長姐部分支持部分反對。不管有多少種觀點,這種熱烈討論的景象,在過去的課堂上未曾出現。在這間學校,也未曾有這麼多學生「關心」老師的教與自己的學。

教室裡面,活了起來,因為思考正在交錯激盪,而不是以前那樣習慣於老師給的「標準答案」,或是消極地「各行其是」。老師與補習班掛勾,給予特殊學生成績照顧的現象,也受到學生的質疑與檢視。

教室的氣氛正在轉變,學生的腦袋跳脫制式教學運轉著,老師也不得不認真起來。

有人說,那位學生不要站上課桌,改革會更平順。
有人說,沒有那位站上課桌的學生,就不會有這樣的改變。
可惜,我們沒有對照組與實驗組。歷史無法實驗。

所以,認為學生不要站上課桌,改革會更平順的人,請提出並落實自己的信念。
所以,認為站上課桌是必須的,藉此喚醒群眾的人,請堅持並落實自己的信念。

所以,有能力反省辦學方向的校長,有能力反省教學方式的教師,有能力檢視學校教學不當之處的學生,都應該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並且接受彼此的檢視。

學長姐們,幾年前也是新生。教師們,幾十年前,也是學生。校長們,也曾經擔任第一線的教學工作。但是人們長大了,顧忌與考量就多了。

「國王的新衣」寓言裡面,大人們為了生計、他人評價而說謊,基於自身顧忌而產生了「合謀欺騙」的效果。只有一位不知死活的小屁孩,竟然公開揭穿這個騙局。如果沒有這個單純的聲音,國王會繼續展露他的隱形新衣,接受眾人的奉承?

或者故事沒有這麼簡單,是某位看不下去的大人,又害怕自身受到牽連,於是慫恿這個小屁孩揭穿騙局。萬一國王責罵,可以說小孩子不懂事亂說話,如果國王嘉許這個小孩的誠實,自己說不定還可以沾上點邊,說是自己的主意……

小孩自發性質疑,這是一件事。
如果小孩的受到他人影響而質疑,「受他人影響」又是另一件事。
我也可能受到某個「古人主張」的影響而產生行動,這也算某種程度的「受人指使」嗎?
但選擇、行動之後,就得自己負責,尤其是成年人。「受人指使」不能作為卸責的理由。

這個世界確實很複雜,有些人不想理解,有些人嘗試理解。但如果把所有事情全部牽扯在一起,就沒有辦法「就事論事」,就無法「分層分析」。

但無論如何,任何社會的發展,都必須仰賴「破」與「立」的動能。在個人智慧方面,思考也必須能破、能立。

星期日, 3月 23, 2014

手牽著手的好朋友

延續昨晚的百感交集。終於還是發生了。失控、衝動、憤怒與仇恨,是手牽著手的好朋友,而且比想像中容易發生。

我想起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在大一升大二的那年暑假,跟著服務隊去帶國中營隊。有一個獎勵國中學員完成闖關的活動,是讓男生隊員(大學生)站在前面讓他們扔水球。剛開始,都很有趣,我們也都有準備。直到幾個男孩似乎有點失控地朝我們臉上猛丟,我開始不爽了,然後聽到一句「X你X」配著某種難以形容的表情,從來沒想到會在學生臉上看到這樣的表情。我瞬間爆發,衝上前狠狠瞪這幾個學生。如果這時候他們再繼續丟,我大概會動手了,真的。

這不是要說誰對誰錯,說活動規劃如何,說小孩子不懂事,說我應該冷靜下來好好輔導之類的,而是我那個時候真的「非常非常生氣」!那種生氣讓我接近失控的邊緣。退一步,這是很小的事,不是嗎?而且我是大學生,對方是國中生,應該要容忍......但當下的感覺,根本沒有什麼「多想」的空間。在一剎那,失控、衝動、憤怒與仇恨,就這麼容易手牽手霸佔我的腦袋。

對某些人來說,冷靜、理性可能「成不了什麼大事」,但沒有冷靜、理性,卻很容易失控、衝動、憤怒與仇恨,尤其在群體影響之中,在你站這邊,我站這邊,在敵我區分中變成另一個自己。對今天凌晨的遺憾,也是如此。失控、衝動、憤怒與仇恨,在雙方都出現了。是因為原本就這樣看待對方嗎?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候,某些負向的能量已經被「醞釀」,雙方都是。

有時候「事件」比我們想像中複雜,但人性的弱點,尤其群眾的弱點,比我們想像中簡單。

看著熟睡的耑耑,今天是星期一。當他上大學的時候,當他跟我一樣為人父的時候,這世界,會不一樣嗎?失控、衝動、憤怒與仇恨,還是一樣手牽著手嗎?

星期五, 3月 21, 2014

棋局

下棋,對敵手瞭解嗎?能預估幾步棋?眼光,有遠近的落差。謀略,也有格局的差別。在錯綜複雜的政治經濟網絡中,每個人都是棋子,每個人都不如想像中那樣自主,棋局也不如想像中那樣簡單。一方的棋子們各有主張,喜歡單打獨鬥論勝負,一方的棋子聽命行事,偏好大軍壓陣看輸贏。風格迥異,敵友難分,勝負難料?敵手棋風不同,策略也該有所因應。無論今日爭議如何落幕,未來都必須多想幾步棋,累積應變的能力,勿當享受慢火清蒸的青蛙。未來,要下的棋局還很多。

星期二, 3月 18, 2014

一窩瘋之不能等

一窩瘋,不需要動腦,只要跟著一起就可以。跟著一起瘋也沒什麼不可以,畢竟個人選擇,有時只不過是娛樂嘛!但就怕在一窩瘋的個人習慣與群體召喚中,完全忘了自己還有「腦袋」可用。

我們,還需要「思考」一些不該一窩瘋的事。台灣的重大議題有時也一窩瘋,瘋完,好像定了自己的「格調」之後,就繼續瘋下個議題去了。對「某些大人物」來說,看著一群瘋民蜂擁而來喧鬧一番,然後隨即又蜂擁而去毫無眷戀,他們應該很能體會「風頭」的深刻意義:「風頭過了,事情就好辦了!」

談到「服貿」議題,雖然爭議不是這一兩天的事,但最近應該也會掀起「一窩瘋」的關切。大家關切重大議題非常好,但既然是重大議題,就該帶著腦袋上場。腦袋不是只用來「選邊」,還要思考、過濾、分析不同的論點。網路上有不少分析與說明,多看多思考,都比冷眼旁觀或茫然盲從有價值。

很討厭「XX改革不能等」這種話,因為我已經被「教育改革不能等」騙了很多次。「不能等」不代表可以草率上路,「不能等」不代表應該通盤改變。當我們應有的思考與評估被「不能等」的恐懼感掩蓋後,有時就「停不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