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4月 30, 2009

請假讀書該不該准?

  離基測越近,就越來越多家長來電詢問「可不可以讓孩子請假在家讀書?」我當然能夠理解這出於一種為人父母的期望與畏懼,希望孩子獲得更多而避免失去。每年,同樣的問題困擾著老師們。不過是請假,而且還是家長出面,為何會「困擾」?其實裡面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先來看看最簡單的回答:「好啊!當然可以,只要依學校規定請假就好了」。於是學生獲得了一個「比較好的讀書環境」(!?)家長也可以欣慰於替小孩爭取到別人沒有的福利。對老師這邊呢?其實這樣的回答是輕鬆的。責任交還給家長,要在家讀或送補習班衝刺由您決定。考得好是家長英明睿智、學生聰慧認真!考壞總不能怪學校督促不力,歸咎於讀書環境了吧?當然,我們可以很開明地聲稱「學生本來就有請事假的權利,必須尊重家長意見啊!學生有心讀書何必阻擋?這符合因材施教啊,如果學校沒辦法提供學生所需的東西,家長當然可以替孩子作選擇。」反向來看,不准假的老師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啊!既然准假如此利人利己,為何有老師要當黑臉「不准」?



  「不准」的原因,有時候被理解為「控制慾太強,非得把學生綁在身邊!想法太古板!都什麼時代了,還這麼不知變通!」我確實無法排除這樣的可能,但或許可以提出其他的考量。



  就班級經營來說,一旦准假,將造成連鎖效應。因為看到別人這麼做,於是心生畏懼:「這樣是不是對學生比較好!如果不這樣做,我的孩子會不會考差?」恐懼的擴散永遠快過審慎的思維,於是越來越多的學生與家長有同樣的訴求,班已不成班,學校彷彿只是那些「逃不走」與「不在意」學生的集中營。班級讀書氣氛與專注度將瓦解大半,如同未戰先敗。讀書態度積極的學生就像陣中猛將,有穩定軍心的作用;他們也像是火車頭,可以帶動班級的讀書氣氛。同甘共苦三年的團隊,當然不希望他們在最後關頭離我們遠去。陣前衝鋒,看到身旁的同袍一個一個往後跑了!有多少人能堅持向前衝?潰散之速,難以想像,而且是不可逆反應,無法挽回。當然,這是基於班級經營的考量,有些學生(或家長)會想:「我為何要管班級?那又不是我的責任,自己能夠考好才是最重要的啊!老師憑什麼為了班級整體,將我綁在學校?」



  回應上面的問題,如果否定「個人對團體的道義責任」,那就來看看「團體對個人的實質幫助」。在長跑比賽中,穩定的領跑者一個帶著一個,後面的選手一個跟著一個,這樣的情況最能夠提升團隊成績。為何?當目標一致時,跑在前頭的人感受到後有追兵,比較不會鬆懈。在團隊競賽中,這甚至能激起使命感而發揮潛能;不相上下的選手,能夠彼此良性競爭,自然也可相互激勵;就算落後,眼前還看得到同儕在努力,一方面可以參考他的速度,另一方面也不會心慌意亂。更何況還有教練與心理輔導員在旁指導鼓舞啊!當學生離校在家讀書,他就像一個「孤獨的賽跑選手」,不知道自己速度如何、跑得多遠:「好像不錯喔!那就休息一下;會不會輸給XXX啊?他在學校不知道念了哪些書?老師今天有沒有補充重點?晚上還要打電話去問作業的答案。」結果資訊隔離、同儕隔離的環境反倒讓自己心慌意亂,那些身處團體中的微妙動力自然也無從發揮作用。



  接著,既然團體很重要,有學生趁勢辯解:「我跟幾個同學一起去圖書館唸書!能相互提醒,有問題還可以討論。」但如果家長願意花時間去這些地方走走(有些學生口中的圖書館就是有讀書區的速食店),就可以知道在沒人督促的地方,學生能展現多少專注力與自制力。那些所謂「可討論的同學」大多是學生的「玩樂死黨」,能夠成功轉變為「讀書良伴」的例子並不多。再者,時間掌控全由學生自己來,一同外出吃飯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休息也沒有一定的規律。在校午餐二十分鐘綽綽有餘,全班共同午休、共同作息;在外用餐還要爭論、表決,路程又需要額外的時間。當你想休息時,隔壁桌說不定正在討論,有人走進走出,這些都是多餘的影響因素。所謂衝刺階段,有必要弄得這麼複雜嗎?第三,基測每科至少都要維持五十分鐘以上的專注期,如果斷斷續續的讀書、換科目、討論、聊天、休息、上廁所、喝水......不穩定的雜亂節奏怎能令人放心?以此觀之,遠遠不如在校依照正常規律讀書,何必捨近求遠?



  最後,輪到最有力的競爭者上場 —「全心全意照護學生的補習班」。家長肯花錢,補習班不辱神聖使命:有管理、有冷氣、有模擬考試、有解題老師......說實在的,只要肯花錢,當然可以找到比學校更好的「服務」。但是這樣的服務真的十全十美嗎?隨時解惑的方式很棒!但學生習慣於這樣的讀書模式,遇到問題沒人解答就心浮氣躁、耿耿於懷,無法持續專注力。這算是雞蛋裡挑骨頭吧!但陪著孩子成長三年的老師被丟在一旁,以解題為主的老師就算能當經師,不瞭解學生能夠擔任人師嗎?當孩子心理煩悶時,制式的場面話真能進到學生心裡?同儕的相互鼓勵、相互體諒也不會成為孩子深刻的記憶。依舊覺得這些都沒意義?好吧。如果不在乎班級整體氣氛,對團體助力也無所謂,以一個只想要在基測獲得好成績的學生(或家長)來說,有權請事假,有錢送補習班,老師還能如何好言相勸?最終也只有說說鮮少受到尊重的教育觀點:到學校上課是每一個國中學生的權利,也是「義務」。此例一開,不單是當下的影響,以後孩子面對「自認為不順心」的情境時,也都會自然而然地「趨己利而避公義」,而非從經驗中培養適應能力,學習應變方式。當他將來因為心情不好而蹺課、為了朋友生日而蹺班、伸手要錢去補習來彌補先前自甘荒廢的課業、面對艱難挑戰就想轉換環境、遇到問題馬上尋求他人協助的時候,家長才會發現這樣的潛在課程遺留了多少負向影響。


  不論哪種方式,學生終究要面對基測:沒有冷氣的悶熱教室及狹小座位、沒有即問即答的老師與時時在旁關懷督促的家長、持續70分鐘不能喝水不能聽音樂不能上廁所、還阻絕不了旁邊考生的轉筆與咳嗽聲。真實的考試情境與學校生活比較接近啊!想著「離開」的美好時,是否曾想過「回來」時的適應問題?


  寫了這麼多,希望能表達「准與不准」並非表面那樣簡單。對一個因為這麼多考量而說「不准」的老師,或許家長該有另一種新的認識。


  在結束前必須補充,這些論點的前提是一個「還能正常運作且老師能夠掌控」的班級,否則要留人又毫無吸引力實在有違常情。但我認為如果這個前提不成立,那麼該負起責任且提前處理的是「學校」,而非家長與補習班。更悲哀的一點,我必須承認自己所處的情境脈絡是「升學主導的國中教育」。某程度來講,我在國三階段向現實低下頭,才會從準備基測的角度分析現象。但自己還有自信在陪學生成長的三年中,我用心的不只這些事。三年的團隊,我希望以完整的陣容衝過現實的挑戰,然後在畢業前留下更多有意義的回憶。抽離其他考量,單就情緒上,或許我真的想把學生綁在身邊。換個說法,我希望能夠陪著所有學生度過最關鍵的階段,在情理法上也該如此。

星期三, 4月 29, 2009

每個人‧每件事

  都變成陌生的玩意兒,卡在喉嚨。想說句氣憤的話都會痛,#@%&*!

星期日, 4月 26, 2009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改編自王朔的小說《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雖然跟《小紅花‧看上去很美》一樣,僅僅是片段改編,情節也有所刪增,但已足以窺見王朔作品的獨特魅力。回到電影,《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是部不順眼、不順心、不順情理因而具有刺激、顛覆性的電影。衝突與矛盾是這部片開展的養分,長出的枝葉自然歪七扭八,花朵也大剌剌地擺弄突兀的色彩與姿態。這是一棵怪樹,卻因為醜陋而吸引我多看一眼,再一眼......有些事物令人厭惡,卻在自覺反感的同時深刻地刺了你一刀,傷口久久不癒。


  如果用修辭的角度看這部片,我認為貫串其中的是「誇飾」法。在個性光譜中選擇了最角落的極端人物:性、暴力、利用、奉獻、自虐、殘酷、狠與恨、獨斷的自我中心......男人不壞女人不愛是一種戲劇性的共謀,壞到骨子裡的男人對一個單純的好女人發揮了致命的吸引力。女人自虐性地追求一份難以掌握的愛,但好女人是不被珍惜的,即使她變壞也無法改變為愛受傷的宿命。因為骨子裡,她終究是個好女人。壞男人呢?他是真的壞,自負、自傲、自恃非凡地壞。有些人會懷疑這是不是為了掩飾內心的自卑,但既然當它是誇飾的運用!我也大膽地預設壞男人對自己的壞,真的樂在其中。詐騙、暴力、玩弄人性是他對社會的反叛,還能充當黑暗的人性導師點化眾生。他相信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所以寧可負人,也不能忍受別人負他。強硬的外在姿態始終沒有軟化,但原本神聖而堅定的路線卻「偶爾」動搖。不過那只是一種迷亂而已,絕對自我的突然冷顫。我不認為最後他對麗川懷有深切的愧疚悔恨,那只是另一種強硬調性的自我回應。他最終想要塑造的,還是自己的生命風格。至於比較不壞的男人,能夠帶給女人多一些的幸福,可惜對於撲火的飛蛾,他的光與熱顯然是不夠的。至於壞男人跟比較不壞的男人,只有在海灘上能夠享有最自在的關係吧!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可以引發想像:麗川是海水,單純清新。王耀是火焰,熾熱而不可觸;但麗川也是火焰,燃燒自己,用毀滅證明自己的價值;王耀也是海水,變幻不可測且拒絕承認偉大自我的動搖。當然,海水與火焰亦能形容兩人的關係,海灘場景是憧憬美好的一面,現實生活則像火焰將彼此燒成灰燼。海水滅不了火焰,火焰也蒸發不了海水,但或許就是這種互斥的宿命將他們緊緊吸在一起。既然說一半一半,即使他們如此不同,終究被預設為「一」來理解。


  僅止於此,似乎只是男女情愛的錯綜複雜?但真正刺下一刀的,是這部片子引發我對於人性的畏懼。若沒有禮教道德,人真的會殘酷至此嗎?若無所謂責任,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不過是慾望的滿足而已?性、暴力、隨意而為真的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下的理所當然嗎?為何我會想到蒼蠅王,大概是基於這樣的懷疑吧!如果所信仰的光明面是層層堆砌的高牆,我們安穩地躲在陰影下膜拜著,仰仗它的庇護。有一天當它崩塌時,我們得到的不是空間的解放,而是被這千百年來積累的巨石壓死。


  與以往相同,攝影上的取景、構圖與安排依舊吸引我的目光,但不可否認的,有部分的吸睛效果來自於男女主角的肉體。這部片入圍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劇情片、最佳美術設計、最佳攝影,但最後一獎未得。基本上我對得獎與否倒不這麼在意,只是這次有個好玩的發現:如果不是因為它入圍這些獎項,或許我根本不會注意到它,「看」這部片機率就會小很多。與電影的相遇,有些是緣分,有些則是由於時勢啊!

星期三, 4月 22, 2009

新生的顏色



  紅葉,不一定只有秋霜才能磨得出來。她們帶著血色降臨,然後在陽光下褪去腥味。

星期二, 4月 21, 2009

今昔對比‧諷刺



  這是一封2007年底寫給他的信。或許那時我還沒有看透他,或許自己還堅守相信學生的原則,或許他還沒墮落沈淪、不知羞恥至此。現在讀來,除了無限感慨之外,只剩強烈的諷刺!真的!



  你最近的表現真的進步了,儘管還是有些小地方需要調整,但依舊瑕不掩瑜,這是我必須給予肯定的地方。我這個人不喜歡講好聽話,該講的話我就會講,所以你也不需要猜疑這是不是我在討好你。然而同樣地,看到一些缺點,我也必須跟你說,因為我覺得那可以幫助你思維、言行的成長,今天早上「排隊伍」的事就是一個例子。



  升旗時我已經跟你分析過,但我不厭其煩地再講一遍,以免你因情緒而有所誤會。首先,我假設經過了一年級的訓練,甚至包含小學六年的經驗,每個學生對於排隊伍應該已經非常熟悉。但你告訴我這樣的假設「不成立」。所以有幾種可能:第一,從小學到現在,老師都沒有好好教你;第二,老師教了,但你忘記了;第三,你知道怎麼排,但告訴我你不會。如果是第一種情況,我該負責。如果是後二者,我想你要反省檢討(根據後續的事件,第三點的機率壓倒性勝出)



  其次,對於其他同學的推測與指控,如果與事實相違,自然是嚴重的誤會,他們應該道歉。我也立即向他們告誡一番,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應該建立在推測他人的錯誤意圖上,因為那無法證實,也沒有建設性。他們也承認自己的言語太衝動,但我不得不說,雖然你心裡想什麼只有自己知道,但有時候內在想法會反映在一些言行上面,別人的臆測不見得全是空穴來風(如今許多事早已不是臆測)。因此我希望這樣的情況是「實情」,是真的被不瞭解你的人所誤會,而不是拿來當成藉口。而這些,還是只有你自己最清楚(結果這被他當成保護傘)



  對這些只有你最清楚的情況,由你自己來判斷這些事情。我相信你可以做到,也不需要我干涉(現在知道,他的腦袋傾向維護自己,而非理性判斷、反省)。我認為能夠真誠地面對自己,自然有十足地勇氣面對其他人(唉...差遠了...)。更重要地,我希望你可以成熟地看待這件事,不要受到情緒的干擾而影響了自己原本的好表現。我覺得那樣才能夠展現你的胸懷與成長,用實際的行動讓所有對你的無端臆測消失無蹤。



  我會立即寫這封信,代表我的重視。你或許可以全盤否定這封信的內容或論點,但我希望你至少可以感受到這一份「重視」。我做為一個老師,能夠給學生的,就是這個了!(所謂教育愛包含愚笨的成分!)



  加油!也祝福你(現在也只能祝福了,因為他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只感受到「委屈」、「不公」......)



2007.11.02


  可以確定的是,我絕不會再為他寫一封這樣的信。因為我變了!由於這位糟蹋信任、自我中心、好辯卸責、怨天尤人程度令我大開眼界的學生。現在終於從背叛中頓悟,原來那些冠冕堂皇的言詞底下,是難以想像的厚黑真髓。這轉變對我的教育生涯來說並不晚,但對他來說卻已冰凍三尺。

自我中心造成的謬論

  該生行為:上課中擅自換座位

  正當理由:我看不到黑板,要抄重點,所以換位置。

  質問:那你有問過老師嗎?

  回答:老師有看到我換座位,他又沒說什麼。

  質問:意思是老師沒說話就代表允許?

  回答:要不然勒?
  高尚的動機可以勝過其他行事的瑕疵??

星期三, 4月 15, 2009

禍不單行



  又沒過...夢想的氣球不但飄遠了,還被飛過的烏鴉用尖嘴戳破!我討厭驟然墜落的感覺......



計畫書摘要:最後《自我評估》的誠實該不會是致命傷吧?誰願意補助一個先說自己要請假的申請者?



壹、主要關注

  在其他人眼中,一個國中國文教師,理所當然的才能是「國文教學」;從大學、碩士、博士一路讀教育,「教育研究」也似乎是個可以吹噓的專長。但在我心中,這些只代表著「教育」是我截至目前為止,生命中的主要關注。



  教育是我的職業、志向與理想。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一個「應許之地」,可以在這裡展現潛能,肯定自己,尋獲生命的價值與意義。而教育,我希望它能夠引領、護送人們抵達這個地方,就像它當初引領我找到方向一樣。抱著感恩回饋的心態,我投身教育並非好為人師,而是由於對人的關懷,我在乎「個體的發展性」,那是我認為教育最根本的核心。想要學習拍攝紀錄片,嘗試用影像寫故事,也是基於相同的理由。我認為紀錄片不僅呈現生命的軌跡,也可以是獨一無二的教學媒介,用另一種方式實踐對人的關懷。

貳、學習拍攝紀錄片的動機與想法

一、個人夢想

  拍攝一部有關教育的影片是我心中的夢想,一方面是對於影像紀錄生命的嚮往,另一方面期盼這樣的影片能夠具備「教育能量」,用另一種形式發揮教育的影響力。


二、學術價值

  研究所階段接觸了「影像民族誌」,使我對紀錄片有另一層看法。在我所關注的教育領域,這一方面的嘗試尚在起步階段。我希望透過這次的學習與實作,能夠拓展自我視野、增進研究知能。另一方面,目前教育研究的資料大多是數據、觀察紀錄與訪談逐字稿,事實上影音記錄的涵蓋性更廣,多媒體資料的保存價值更甚於文字。將影音記錄引進教育學術論文,是我在博士班修業過程中的自我期許。


三、弱勢發聲

  受到教育社會學理論的薰陶,關注弱勢族群的「發聲」。透過紀錄片的拍攝,也能發揮這樣的功效。社會大眾應該多聽聽來自各個角落的聲音,這些生命不見得能夠掌握文字與媒體,但透過鏡頭可以幫助他們說出自己的獨特故事。


參、拍攝之題材簡述

(一)希望拍攝的紀錄片主題

    由於自己的主要關注是教育,所以拍攝的主題也與此有關。然而我希望秉持質性研究的精神,並不事先設定紀錄片的題目,而是進入現場之後,透過觀察、訪談與相關文獻研讀,逐步形成拍攝的重點主軸。若真的要先勾勒一些框架,應該會留意「老一輩榮民對於教育歷程的回顧」、「不同世代對於教育的看法」、「教育對於外省子弟提升社會地位的助益」、「所謂眷村文化對個體在主流教育下的影響」等等,但最重要的是說故事的人想說什麼。


(二)「為什麼我想要拍攝這一部紀錄片?」

  在「學習拍攝紀錄片的動機與想法」已經表達我的一些想法。不可否認地,「想要學習這方面的知能」是很關鍵的原因。此外,在研究所階段讀了一些文獻,討論「外省子弟受教經驗與社會流動」,使我想藉由這次機會瞭解局內人的觀點。換句話說,若真的能夠拍攝一部紀錄片,對我來說不僅是「從作中學」的歷程,也是一次難得的教育研究經驗。


(三)描述作品預計拍攝的內容

  希望與「教育」有關,細部內容還需要慢慢提煉。在引導的部分,我希望拍攝眷村的人們對自己的教育歷程的回顧(例如可以搭配對於證書、獎狀、照片、考卷等等物件來勾起記憶),進而讓他們談談對於教育的看法(緬懷、困難、展望或者對下一代的期望)。以這些資料為基礎,再嘗試找到更深一層的主題。在適當的時機,帶入一些思考,例如:「在早期的受教過程中,外省子弟真的是受惠的一群嗎?」


  儘管細部內容未定,但在不干涉個體主觀抒發的前提下。我希望這部紀錄片可以「光明、快樂」些。在提問時,我可能會引導他們像是「對晚輩、下一代說話」的情境。若牽涉到不同世代或族群,我也會嘗試呈現對話的可能性。


肆、自我評估

  對於這次的計畫,我在學習專注度上有信心,畢竟是自己腦海中迴盪已久的夢想。但每週上課確實令人猶豫再三,因為我已經預想到自己「非得」請幾次假,因為對於學生與親友的「既定承諾」只能在週末實踐。若請幾次假是被允許的,我希望能爭取到這次難得的機會。

星期二, 4月 14, 2009

星期五, 4月 10, 2009

原來弊案就在我身邊

  原來平日的偽裝下,藏著一件又一件的弊案,它們耗損著在當前已經極為珍貴的信任。社會如此是大眾的悲哀,現在竟連單純的師生關係也難以倖免。相互信任屢次失守,當我看到「學生表現好」的時候,怎麼說服自己這是真的?能公開讚揚而不擔心學生暗地嘲笑著:「哈!又被我耍了!老師真好騙!」;當學生信誓旦旦地告訴我「我最近表現很好啊!」是不是又要猶豫該如何回應?表面的順從是否為了掩飾私底下不能曝光的勾當?背叛的經驗使懷疑論的心態日益茲長。原本應該單純的師生關係,為何會變成這樣?是我的邏輯判斷跟不上那些學生的城府心計?還是教師本來就是一種必須為了信任人性而變得憨直愚昧的職業?


  相較於無數的莘莘學子,這類陽奉陰違之徒是少數,然而有如社會中的詐騙份子,人數也不多,但對社會信賴感的襲擊卻是恐怖的不可逆反應。

你的不滿‧我的堅持



  根本問題就是:這些人對自己太滿!但對別人不滿!



  這時候要權益!要別人處事面面俱到!要別人再多給一次機會!要別人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要別人原諒自己所謂「偶一為之」的錯誤!要要要要要,最後要到一個毫無羞恥、不知反省的人生!



  這一切關你的事!關我的事!就是不關檢查者或幹部的事!你們的腦袋在想什麼?什麼培養學生的反省精神簡直是天方夜譚!我說,把那種「愛要求」的心,放在自己身上比較重要!做到了嗎?只看到自己「一點」,看不到「線」,看不到「面」!視野狹隘不怪你們,但連「點」都做不好,有什麼好推諉塞責的?



  不爽不爽!你們的眼中充滿不爽!浪費您「寶貴」的時間?喔!要拚基測是吧?這時倒是分秒必爭,原先的遊手好閒、言不及義全被突然爆發的上進心炸得粉碎!沒有書桌不能唸書?我還以為那只是你睡覺、吃飯、藏東西、掛垃圾與寫情書的工具呢!這時候冠冕堂皇的理由又閃閃發光啦!然後呢?該問問是誰咎由自取?又是誰的耐心被浪費?是誰要忍下一次又一次的不受尊重?是誰要壓下一次又一次的不爽?不教而殺謂之虐!我教了三年!教了數十萬字一篇又一篇的苦言相勸,結果教出這種唯自己是瞻的傢伙。在這件事上,我該道歉!



  繼續怨言怨語吧!反正這一向是你們「抗拒」現實挑戰的逃避機制。人家對自己的好,是應該的;自己的壞,都是別人害的。怨天,為什麼要有個不得不面對的基測!尤人,怎麼會有人如此機車的對待善良的你!在怨天尤人之後,你心滿意足嗎?總是可以海闊天空!原來,自己有錯都是因為別人的錯!自覺無辜的委屈感受又能讓你帶著英雄不得志的淚水酣然入夢......



  昨日的氣憤之後,今天是感慨悲嘆。人心不古,再多關注期盼比不上短暫膚淺的歡愉。但要評價我的作為,先讀完2006到現在的每一篇文章吧!看懂之後,你再來論斷「不教而殺謂之虐」的大帽子適不適合我。



  對於這篇來說的「其他人」,很抱歉!我要對9519負責,對家長負責,對所有任課教師負責。更關鍵的,我要對自己的教育堅持負責。



  遠古的天使-十九

  理想的使命-教育

星期四, 4月 09, 2009

對於未知的掙扎

  近年來,還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因為在乎,所以變得放不開了。隨著年歲增長,包袱限制越來越多也就是這個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