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4月 17, 2014

服務

服務成分太高的生活,有些煩悶。從「需要」到「滿足」之間,需要一座橋。這座橋不會憑空出現,也不會永遠有資源一次蓋好,更需要在乎的人一起建造。我的腦袋裡,經常有階段性的藍圖,逐步進行,這是我的風格。對於跳躍式的期待,我只能說,或許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有人可以不用橋就跳過去,但也會有人摔得粉身碎骨,而這個「有人」,不只是你與我而已,還包含後續世代。要長遠發展,就不該冒險用跳的。三秒跳躍,三天搭橋。用三秒跳躍來要求我的「服務」時,我只能冒著責罵繼續搭橋,很抱歉,因為我不是跳躍高手。

星期三, 4月 16, 2014

Design for change

對於現況不滿,希望改變,很多人都是如此。請試著思考 "Ask for change" 與 "Design for change" 的差別。

每年每年,都有許多同學或社團 "Ask for change",要求改變。在回應、說明與盡量協助之餘,我更希望引導同學 "Design for change" ,但提出的建議經常沒有後續回應。每年每年繼續 "Ask for change" ,然後 "Wait for change"......要不到、等不到,當然不滿、當然抱怨。

我不能否認,現實層面確實有許多限制,也一定有資源的差異。但是 "Design for change" 的想法與能力,是每個人、每個社團最重要的資產。

8個小組要烤肉,只有1個打火機。其中第一組獲得打火機,其他7組不滿。

質疑1:「為什麼是他們那組獲得?不是我們?」但只要任何一組獲得打火機,其他7組都可以這樣質疑。各組要求說明「分配打火機」的規則。這樣要求很正當也很需要,但沒有辦法改變只有1組獲得打火機的情況。

質疑2:「為什麼不提供8個打火機?這樣就不會有問題,而且最公平。」如果資源充足,這當然可以。只要資源無限,就能滿足各種需求。但現實世界之中,資源經常是有限的,怎麼辦?如果真的爭取到一點資源,可以提供3組打火機,質疑還是會持續吧?沒有打火機的那5組會覺得「雖然我沒有,但多了2組有打火機使用,整體狀況有進步,我們感到欣慰」?在現實情況中,很少有人能這樣想吧!(但能這樣想,也是一種改變,對於多找來2個打火機的人,更是一種鼓勵)

質疑3:「給我打火機,其餘免談,沒讓我吃到烤肉,就是『你們』的問題」。當7組都沒有烤肉吃,或許在「學校」裡,有人真的會被家長痛罵。但是在「社會」中,可能沒有人理會。在「競爭」之下,這是自我放棄。

"Ask for change" 之外,應該試著 "Design for change"。

縮減每一組烤肉的份量,每個人吃少一點,然後將省下的錢拿去買打火機,各組可以接受嗎?等第一組升好火,其他組拿火種去「借火」,可行嗎?討厭第一組是既得利益者,我們寧可多花點時間力氣「鑽木取火」,並且傳承經驗,以後不用仰賴他人,可以嗎?其他7組決議把打火機賣掉,換成8根火柴,點燃率低,但各組自行承擔風險,覺得如何呢?(獲得打火機的第一組同不同意?從獨有打火機,變成火柴一根,很多人會有情緒的反應......)

與第一組溝通,大家輪流用嘛!雖然輪流順序可能也有爭議,某組用得久可能會被其他組批評,但總比沒得用好吧?

簡單的比擬,當然不周全,但重點在「為自己創造與實現改變的可能」。

如果我的定位是社團「服務」組長,我會盡量想辦法多找一些打火機,也會「被要求」這樣做。但這真的不是一個「心想事成」的世界。說實在的,我也「服務」不來那麼多種需求。

作為社團活動「學長」,我嘗試且努力著"Design for change" 。但我更期望看到同學培養 "Design for change" 的想法與能力。否則外來的改變,對同學來說只是「滿足需求的服務」。如果沒有改變,往往來個「不被重視」的質疑,那麼內部的改變呢?不是有句話,「天助自助者」?而且透過「自助」的成長與收穫,遠遠大過外來的協助。

「有困難?來想想有什麼可行辦法!」
「沒資源?想辦法用50%的資源做出90%的成果!」
「會擔心?用詳細規劃與過去執行績效證明不需要擔心!」

這是一種勇於接受挑戰的自信與霸氣!

「操之在天」的事無法掌控。
「操之在人」的事可以討論要求,但不可能事事如意。
「操之在己」的事,去想、去做、去嘗試。成功是經驗,失敗是歷練,成長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