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2月 24, 2015

委屈

今晚,有新的思考。委屈,是一種很討厭的感覺,但也是一種必須被重新檢視的情緒。

委屈,是某種關係下的產物。因為人們不會無緣無故覺得委屈。委屈,來自於對「他者」的解讀,對方的言行超過或者未達應有的尺度。委屈,也來自對「自己」的解讀:自己不應該受到這樣的對待。但如何算是「應該」,在委屈的思緒中,其實是個人界定的。我的應該,或許是他人心中的不應該。我的不應該,或許是他人心中的應該。

委屈的種子,往往在不良的關係中發芽,一旦它生根,經常強化了他人的不應該,卻遮蔽了自己的不應該。委屈也是一種心理機制,透過明示或暗示地否定他者,讓自己處於被壓迫的一方,保護自己,合理自己,尋求他人認同。讓委屈滋長,安定了自己的心理,卻無助於現實的改變。

委屈,必須被安撫,這也是每一個覺得委屈的人期望的。但要改變現實,必須跳出委屈的自我保護,跳脫自己,重新理解自己身處的關係脈絡,重新檢視自己與他人在應該與不應該之間的差距,這絕對不容易,非常不容易,所以很多覺得委屈的人繼續委屈著,期待別人跳出來主持正義,但正義不是叫別人選邊站,而且應該站自己這邊,也不是跟自己期待相符的作為,才叫做正義。在不良的關係中,外力的介入,可以處理事情,但解不了心結。心結在,委屈在,不如己意的就是公道不彰而已。

委屈的人們傾訴苦悶,作為朋友的,傾聽以外,選擇咒罵不公、表明陣線就好?還是願意引導你的朋友跳脫委屈的情緒,多看到一些?多思考一些?

委屈,必須透過「理解」,得到修復。要增加別人(而且不只自己人)的理解,必須透過適當的表達與聆聽,這是應該做的積極作為。爭取更多人的認同,聽進更多元的意見,而不是在小圈圈裡尋求溫暖。

我期望表達,我期望聆聽,避免委屈的情緒,那麼容易輕易地封閉自己的心眼。而身旁覺得委屈的人們,一起嗎?

星期日, 12月 20, 2015

消失的意義

做決策的人,常常自以為已經完全掌握了「好處」與「壞處」,但未必如此。某項東西「沒有了」。基本上,它帶來的好處與壞處會一起消失。壞處消失了,我們當然高興。但好處留不留得住?這就是取捨。甚至,壞處消失了,可能在別的地方,會有新的壞處產生。

「消失」在一個系統之中,可能不代表簡簡單單的消失,「消失」可能造成一種「缺空」。在「需求與供給壓力」存在的情況下,有些東西會補上「缺空」。這樣的填補,是決策者預想的嗎?

好的改革,應該是「方案取代方案」。不是取消方案,然後「等看看」會有什麼新方案。

星期日, 12月 13, 2015

兩種拜託

我可能做不來,可能學不來,也沒有意願,請找別人。
我一定做得來,一定學得來,我很有意願,請不要找別人。

星期三, 12月 02, 2015

關於考核這種事

這種事很妙,讓大家都知道,我不厚道。不讓大家都知道,我也會被認為不厚道。

星期六, 11月 28, 2015

棋局

這盤棋怎麼樣算贏?
吃掉對方的「將」就能贏!

那你為什麼不想辦法直接吃掉對方的「將」?
一次到位,不囉嗦,省時間!
因為這方法可行性低,一步登天很難。

你的「卒」為什麼不吃掉這隻「俥」?
近在眼前,就一步,好划算!
因為我想要贏這盤棋,不是贏這一步。

理想
要一步一步實現
目標
要一步一步靠近
有時候要取
有時候要捨

星期一, 11月 23, 2015

總務格物思考

當一個東西裂成兩半,要想辦法黏起來,堪用但可能再裂?還是要秤大小輕重,選一塊,捨一塊?或者接受現況、轉換想法,讓兩塊各有用途?

建物間的伸縮縫,看似斷裂,但目的在防止擠壓損毀。打火石的碰撞,看似衝突,但功效在產生新的火花。

星期三, 10月 28, 2015

關於「納入考量」這件事

我知道很複雜,但有些事,遠遠看,也很單純。

入圍,就是納入得獎的考慮,有得獎的可能,但沒有得獎的保證。因為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確認得獎,所以就覺得入圍的宣告是假的,徒增希望落空的機會,那就不要宣告入圍,讓我們提早死了這條心。是這樣嗎?

評審過程可以檢視,但不能從結果推斷過程。

參加標案,就是納入得標的候選名單,有得標的可能,但沒有得標的保證。因為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確認得標,所以就覺得評選是假的,徒增希望落空的機會,那就不要邀我投標,讓我們提早死了這條心。是這樣嗎?

評選過程可以檢視,但不能從結果推斷過程。

如果要爭取,無論是榮譽或者標案,就要有爭取的準備。並不是所有看不到的,就叫做黑箱。並不是所有的心想事不成,就是阻礙。

我說得很單純,但有些事,身處其中,就很複雜。

事後論斷

老實說,我很不能接受「從結果推斷」的思考。因為結果不是預期的那個樣子,所以先前的過程都是假的?有人說:「既然結果是這樣,當初就不要說有可能」。所以金馬獎的結果,我沒得獎,當初就不要讓我入圍,幹嘛要讓我落空?常常入圍,沒得獎,是折磨?意見被納入討論,沒實現,就是敷衍?所以評審的投票與討論也都是假的?只因為得獎的結果不是期待的結果。所以一件事只有在百分之百確定的情況下,才能夠「討論」,否則就會有人失望?那其實就沒有討論的必要。

申請經費、期刊投稿、買樂透,都沒有穩中的。那麼,我們哪來的權利希望心想就得事成。

星期三, 10月 21, 2015

百樣人

自恃甚高、自我安慰、自以為是與自我感覺良好,哪種比較糟糕?

另一種計畫

重溫寫論文的作息。腦袋的凹陷空虛感,肚子的凸出鬆弛感,雙雙令人不安。要強迫運動,強迫讀書了。

星期六, 8月 29, 2015

成長的路

許多新任教師接行政的情境,幾乎是「強迫重用」。我在教書多年後接行政,沒有被迫。辛苦嗎?我個人覺得會。不被理解嗎?滿多時候會。想回歸一般教師嗎?有想過。想繼續兼任行政嗎?目前想繼續。有些人說:「辛苦,那就不要當啊!」有些人懷疑:「說辛苦,說困難,說不被理解,卻又想繼續兼任行政,想必是有甚麼好處吧?想必是捨不得甚麼權力、利益吧?」

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好像沒有辦法想得太深入,有時候,就只是成長的路想繼續走下去而已。就像遜咖想要完成一次單車任務,實力很差,但還沒到目的地,還沒有抽筋到不得動彈,就繼續慢慢騎、認真騎。如果交管叫我改道通行,我就配合。如果卡到別人學習成長的機會,我會有敏感度讓路或自行閃開。除此之外,還是會想像著完成任務的美好。

為什麼要自找苦吃?有時候,就只是成長的路想繼續走下去而已。那為什麼要被迫吃苦?有時候,就是一條必須走下去的,成長的路。

星期四, 8月 27, 2015

希望留給小孩什麼?

有了小孩,年齡就有了新的參照架構。小孩7歲進小學的時候,我幾歲。小孩20歲成年的時候,我幾歲。小孩30歲應該自食其力的時候,我幾歲。小孩成家立業的時候,我幾歲......算到最後,總有個參照的結束。已經無法陪伴的時候,關鍵問題就是我們「留給小孩什麼?」

在學校看到許許多多類型的家長,我常想,這位家長,您希望「留給小孩什麼?」財富?房子?學歷?保險?不能吃虧?還是品德?感恩?反省?合作?學習的能力?

要把教育當成服務、權利,滿足家長與學生需求,我尊重。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家長在子女教育過程裡的「陪伴」方式,影響了「留給了小孩什麼」。在家長的陪伴不得不中止的時侯,其實是這些資產繼續陪著小孩開創他的人生。「我就是必須相信自己的小孩」、「我就是必須保護自己的小孩」,這些都是愛,可是一旦盲目地愛,不論一切、單方解讀、偏執地保護或相信,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小孩無法面對自己缺點的原因。

我們,希望留給小孩什麼?

星期一, 8月 24, 2015

好人

昨天刺客聶隱娘的座談:「人要能說服自己,找到自己在這裡的理由...」「自己的作品終究要通過自己的檢驗...什麼都讓,就什麼都沒有了...」

分不清楚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那只能先弄清楚自己是好人還是壞人。我需要時間找到自己在這裡的理由,需要時間通過自己的檢驗,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我只能期盼自己是個好人。

星期四, 8月 20, 2015

笑罵由人口

一分鐘誤解,十分鐘解釋。沒有十分鐘解釋,可能一輩子誤會。笑罵由人口,榮辱在己心。我會做得更好,請多指教!

星期二, 7月 28, 2015

上下

有人上導師
有人下導師
有人上行政
有人下行政

有些人自願
有些人甘願
有些人不願

上上下下
好多種解讀

有人看人上,說傻
有人看人下,談笑
有人看人上,叫苦
有人看人下,稱好

有些看的人,鼓勵
有些看的人,批評
有些看的人,是非
有些看的人,非是

上上下下
旁觀者旁觀
自觀者自觀
蝶夢或夢蝶
上就是下
下就是上

離開
就有了舊的距離
但離開
就有了新的接近

人生的旅行
起點就是終點
離家越來越遠
也離家越來越近

星期五, 7月 24, 2015

離開

當有一天,接收的訊息多是片面,聽到的評論流於獨斷,坦誠的話語逐漸保留,澄清的勇氣日益萎縮,就該離開了。

星期三, 7月 01, 2015

追尋更好的自己

"Where must we go, we who wander this wasteland, in search of our better selves"【Mad Max: Fury Road】

雖然我看起來仍然持續走著,但有點接近失落的邊緣,有點不確定追尋的方向。或許我需要來點流浪,來點遊蕩。

星期日, 6月 28, 2015

正向的力量

「面對一項沒人願意接手的棘手任務,你是否願意挺身而出,走一條別人不敢走的路?」在現在的教育環境中,導師對於一個新生班級都不一定有十足把握了,願意接受更高難度挑戰的導師,無論有何考量,無論結果如何,至少那是一個多數人不願意做出的選擇。除了敬佩,我也會盡力展現尊重,包含反駁旁觀者、好事者的閒言酸語。臺灣社會需要正向的力量,學校教育也是。

星期五, 6月 19, 2015

批評易事

插腰批評好容易,不花什麼成本。但一個「可以被批評」的對象,無論是人、事、制度、作品,多少都還要時間心力的投注。一個太容易以高標準抹煞他人努力的文化,也會很容易讓努力成為一件無價值、無意義的概念。

星期一, 6月 15, 2015

負責任的意見傳遞

A表示意見,希望C聽了做決定。B表示意見,希望C聽了做決定。當C聽了A與B的意見,甚至詢問了D,終於作了決定,A不滿意,B也不滿意,D也不滿意。因為這個決定跟他們提的意見都不同。

問題癥結在哪?因為A、B、C、D建議的相互取捨,只在C腦袋之中衝突,而大家都說C要承擔決定的後果。給建議的人呢?可以接受、質疑、不滿或是否定。

但是A要取自己期望的,B要取自己期望的,D要取自己期望的,可是都不用「捨」嗎?A願意聽B的意見嗎?B能夠瞭解A的建議嗎?A應該要說服B?B要能夠指出A的問題?加入D,更加複雜。更何況一件大家關切的事,各有利益,各有立場。

ABCD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群體。上述的模式我覺得很熟悉,社會中好多事情都是這樣在爭論著,然後沒有交鋒,也沒有交集。

願意建議都很好,需要更多的是相互交流,勇敢直接面對不同建議者的交流,不是間接傳話,更不能期待別人有能力去揣摩你「內心的聲音」。

大家有意見,必須「敢表達」,必須「敢說服」,必須有「代表性」,必須「負責任」。而且意見要交流,取捨要清晰,目的要有交集,而不是將意見交給誰「回去好好想想」,然後「我們想說的都說了,要記得做出正確而明智的決定喔!」

我想說的都說了,要記得做出正確而明智的回應喔!!
(一定會有人不認同我的說法,所以這樣的期待是不是很虛幻?但是又很能夠安慰自己?)

星期三, 5月 27, 2015

期末爆炸

期末爆炸,事情又手牽手地前來,有些只能低調處理及承擔......看著導師的假卡,五味雜陳,有些令人很難過......協調代導師的安排,個中滋味也難以言喻。人生無常,人事變異,各有各的故事。

一方面,我深深刻刻地感受到盡心盡力的教育夥伴們的辛苦與艱難處境,為了學生付出、奉獻,甚至造成身心的過度負擔。另一方面,我也確確實實地期望,部分教育夥伴必須有能力肩負起自己的職責,勇於承擔。

招考正式教師越來越不可能,國中教師的新陳代謝將會趨緩,甚至停滯,可是孩子們、家長們、教育政策都將持續變化。這就是我們這一群教師,我們的公立國中小學校教育面臨的情境。人力不會大幅擴充,因此大家相互的體諒與配合,很重要,這些將支撐著還須扶持多年的我們。

但體諒與協助並非代表職責的轉移,並非意味大家必須為某些人扛更多事情。能者多勞不該是潛規則,我們必須持續提升,「增益其所不能」。嚴峻的情境下,該轉變的「必須」作出轉變,該承擔的「必須」有所承擔。

「必須」也是一種責任。在這個時局,並非行事規劃毫無情感,不顧及意願、面子,而是所謂「人情」的界線,越來越緊繃了。好人誰當?壞人誰當?或者無所謂好壞,不同的角色都必須有人去扮演。讓好的事情發生,讓不好的事情能夠修復、避免。

傳承,承擔,擔當。
進取,取捨,捨得。

星期二, 5月 26, 2015

心的教育

把手機遺忘在辦公室的一晚,能夠安心地度過嗎?剛好是個很好的機會檢視,為何現在的工作與生活,要擔心下班後「誰找了我?」、「萬一誰找不到我會不會有什麼問題?」我們又多麼期待進步的科技可以在我們需要的時候,立即找到他人的協助,而不是靜下心累積自己內在的、解決問題的能量。越來越感受到周邊人們的心理壓力造成的困境,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心的教育,比知識資訊更加重要,但卻也是最被忽略,甚至更加式微的一環。

星期六, 5月 23, 2015

生活含塵量

含塵量太高的生活,並不舒服。夜雨,期望可以洗淨心靈。把生活過得太複雜的人們,生命能不能簡單一點呢?

星期日, 4月 19, 2015

討論

我願意也喜歡「討論」
討論是雙向的
有來有往
彼此觀點的交流與取捨抉擇的說明

進行討論時
我會分享自己的觀點立場與取捨考量
也期待參與者同樣地分享
而不是等待、檢視、評論他人的想法
因為我覺得唯有這樣
才是真正的「討論」

但如果我沒有權責說了就算
如果我很明確告知這是我的個人想法
那這就只是我基於身分角色上的意見
而無法類推到其他人、團體或委員會的意見
過度的類推並非我能夠承擔的
我或許會試圖說服其他人
但我終究不能替其他人發言

進行討論時
我也會傾聽其他的觀點立場與取捨考量
所以我的觀點立場與取捨考量也可能在討論中調整改變
這正是討論可貴之處
在一次又一次討論中
尋求更好的方案或理解

如果我說了考量A考量B考量C
不管您認不認同
如果您需要傳遞這個訊息給其他人
告知他人「我的想法」
請一併傳達考量A考量B考量C
我對我自己說的話負責
但我不應該對傳出去訊息的增減變化負責

少講了考量C可能造成他人的誤解
【有A有B卻少了C】的考量並不是我的本意
考量C可能是我重要的一個取捨平衡與未雨綢繆
但在很多時候
考量C的消失
卻是我要承擔被誤解的後果

我知道您可能傳達了我的考量A考量B考量C
可是聽的人繼續傳遞時
訊息可能少了,可能多了
這不是您的責任
我也不會怪您
而我也只能遺憾
遺憾訊息傳遞的過程有太多變數
有意的
無意的
難以操之在己

或許到最終我會學到
不輕易表露自己的觀點立場與取捨考量
那時的討論
就只是模稜兩可的自我保護而已

念念

總有不斷追逐的影子,想用生命彌補的遺憾,在心裡低聲呢喃。念著,念著,念念,不忘。

星期五, 2月 06, 2015

謠言止於智者

謠言止於智者
爆料不用負責
聽到看到的,確認真假;
真假未明的,多方查證;
難以查證的,存疑保留;
無法保留的,明確引用;
不敢引用的,閉上嘴巴。
但上述這些都太辛苦、太費時了
很多人只是需要一個八卦他人、揮灑無責的空間
Why so serious?
所以我們才會活在這樣的社會之中
紛紛擾擾
只能仰賴謠言止於智者
道聽塗說者卻不用負責

星期六, 1月 10, 2015

解決問題的人

在臺灣,太多提出問題的人,太少解決問題的人。道理很簡單,前者容易且不用付出,後者艱難且耗損甚鉅。因此,大家都喜歡提出問題,對於想要解決問題的人,也一樣愛挑毛病。於是,臺灣的問題越來越多。但一個社會,越多想要解決問題、能夠解決問題的人,才會進步。

所以,下次要提出問題時,先給想要解決問題的人,拍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