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1月 29, 2014

未來工程

第一次看到「未來工程」這個詞,就聯想到Karl Popper提出點滴社會工程(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 的概念,很喜歡。一蹴可幾的改變,是時局或命運甚至獨裁所致,但穩定而持續的改變,要靠一點一滴的累積與修正。
提到改變,很多人會說是熱情、是衝勁、是信念使然,這些是根基,但還不只這些。改變,是需要計劃的。改變,是需要付出的。改變,需要時間反覆思索、反覆練習、反覆確認,然後在穩定中達成改變,不是亂槍打鳥賭運氣。改變為的是什麼?在機器人比賽裡是必須完成的任務,在生命中是期盼完成的目標,在教育層面是創造更多機會提升更佳的品質,對國家而言是需要達成的長期願景,造福百姓。
比賽結束,有多少人覺得有名次才能說話?選舉結束,有多少人覺得勝選才是受肯定?但「我們」呢?不是參賽選手,不是勝選團隊的「我們」,未來能怎麼做?獲得名次的團隊,繼續燃燒你們的熱情,期待未來繼續為國爭光?把重責大任交給勝選者「你好好做,否則未來用選票懲罰你」,然後過著對許多重要議題事不關己的生活,等著下一次選舉感受民主的力量與獎懲的喜悅?不,對於未來,我們必須參與,必須參與許許多多臺灣的未來工程計畫。
西苑這個團隊,我覺得就是我心中「未來工程」的縮影。
發現問題、分析情境、提出多種解決方案、測試、修正、討論、再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測試、修正、討論,過程中不斷的思考、試探與練習。局外人以為只是為了比賽的「準備」,但從教育的角度窺探時,這是一場扎扎實實的「學習」。這種帶著走的能力,絕對不是口號。
來到國際,面對困境,我們的孩子不是技術人員而已,他們勇於面對改變、突破困境。我固然對「不公」感到憤怒,但更欣賞團隊面對改變、突破困境的態度。當學生有著這些帶著走的能力,未來不管在哪個位置,都有一顆知道如何面對改變、突破困境的腦袋,不畏懼挑戰,這就是我們的未來。

星期五, 11月 28, 2014

繼續走著

當我處理協調事情時,有時難以避免地在意自己的角色或立場是否被理解,一種孤獨感。但我也必須在意,必須品嘗這種距離,才能繼續堅持或調整自己的角色與立場,繼續走著。

星期六, 11月 15, 2014

十年前的名落

0941126-2-US-004 王祥寧 美國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策
0941126-2-UK-014 謝卓君 英國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策

星期日, 11月 09, 2014

以維周全也有問題嗎

擬辦:
一、依說明二、三辦理。
二、本校屬市立高級中學,依據「臺中市立高級中學組織規程準則」第十六條:「高級中學分層負責明細表,由各校擬訂,報請本局核定之」。關於說明四之要求,不宜直接援用國民中學分層負責明細表,建議循組織規程準則之程序進行,以維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