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0月 29, 2000

十月教育實習心得

一、 教學實習



(一) 進度壓力





  由於學期剛開始時,花了不少時間在建立上課默契與介紹上課方式,加上「蟬與螢」、「國歌歌詞」、「絕句選」這三課請同學找資料並上台報告,因此進度落後。而授課順序依照國立編譯館的課程安排,越接近段考時間越緊迫,比較重要的第四課第五課,授課時數較少。





  對於進度掌控的問題,應該詳擬授課計畫表,並且嚴格掌控,隨時做調整。如果能在段考前數天結束課程,則有較充裕的時間作段考範圍的統整與複習。





  在授課形式方面,除了教師講述的部分,其他教學活動應該盡早提示,讓學生有寬裕的時間準備,活動進行時也可以節省講解說明的時間。或者採用學習單或者書面報告的方式,挑出優異的組別報告,或者將優秀的作品張貼於教室後面公佈欄。但這些活動都避免增加學生過度的負擔,因此都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並且在兩週前就加以說明提示,實施下來,學生較大的問題在於對於「小組合作」的方式還不熟悉,此外就是沒有計畫掌控自己的進度,拖拖拉拉。





  對於一年級的國文教學,希望採用比較多元的上課方式,但面對的就是考試與進度的挑戰,尤其一年級學生的主動性較低,期許他們能夠做好基本的工作,那麼上課才有時間做活動,但他們對基本要求的表現並不是很好,因此已經幾次在上課向他們聲明,如果他們做不到基本的要求,那麼活動就會取消。對大部分學生而言,活動是他們所期待的,希望因此能提醒他們能自動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不需要教師花時間叮嚀監督。



(二) 段考評量





  面對教育改革,各種考試命題方式都不同以往,優良的試題除了評量學生對基本內容的熟悉度,還要學生能動腦活用,而目前學校段考題型,大多向「基本學力測驗」的題型看齊。大考試影響教師授課,教師授課影響小考試,小考試影響學生學習,在交互影響下,考試、教學與學習,關係密切。這樣的關係脈絡,照理說應該是相互影響的,也就是「評量內容與方式」、「教師授課內容」與「學生想學習的內容」,就理想教育情境而言,應該具有同等的影響力。而由於升學機制的設計,對於大多數的教師與學生而言,目前是「評量」有較大的影響力。這樣的方式雖不完美,但考試若能有優質的內容與測驗類型,未嘗不是促進教育進步的方式。只是在這種情形下,雖然有實際教育環境與升學的壓力,但教師與學生的「權利」不應該忽視,而需要時時反應,而不要被動地跟著「大考試」走,畢竟「評量」原本只是教學活動的「附屬」,若主從倒置,則教育喪失了應有的方向,其後果影響深遠。



(三) 作文教學





  評閱學生的第一篇作文,題目為「夏夜」、「我最喜愛的動物」、「我們的老師」三選一,發覺學生對於題目都很有興趣,似乎有滿腹的話要說,但寫出來詞不達意或者過於口語,課程中對於作文指導的部分需要加強。除了購買閱讀測驗,希望藉由閱讀能增進他們的作文能力,另一方面,除了作文簿上的評語,再找時間個別當面指導。作文是語文訓練中「表達」的部分,就學生而言,「表達」是未來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因此必須特別注重與加強。



(四) 作業檢核





  國中一年級的學生,也許還沒有完全上軌道,自動負責的能力還需要加強。時常有作業遲交或者草率應付的情形。如果星期四沒有課,星期三交代的作業往往星期五檢查有很多人沒寫,因為「星期四聯絡簿沒有寫」,這種對自己分內工作負責的能力,學生可說十分缺乏,對於他們而言,聯絡簿提醒、老師督促再三叮嚀,好像才是應該的。這樣的態度,實在需要好好地教導整頓,因此設計下面的通知單,希望家長也能協助,兩方面雙管齊下,從被動到自動,從他律到自律,以養成學生自我負責的態度。



國文科作業遲交通知單

  親愛的家長:

    貴子弟未完成規定之作業,且已遲交 天,經口頭勸告,仍未見改進,煩請您督促。



二、 導師實習



(一) 清掃工作





  清掃工作亦是學生每日的分內工作,但正如前述,學生非常被動,沒有人督促,居然可以大剌剌地坐在位子上看著別人在旁邊打掃。而值日生的工作也是如此,往往抱著能不做就不做,能敷衍就敷衍的態度。因為個別資質不同,常態編班下學生資質差異頗大,對於學業可能有不同的要求標準,但是對於「負責」的態度,無關天資,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負責,沒有逃避的理由。這種對人生的生活態度,絕對要嚴格要求,因為這些對於一個人的影響,遠遠比分數成績重要。



(二) 座位安排





  開學時,班級座位採用六排的方式,有別於大多數班級分成七排,主要的考量在於加寬排距,可以減少學生講話,教師也比較看得清楚每一位同學的行為舉動,此外靠牆的兩排與牆保持一定距離,避免學生倚在牆上,精神散漫。但六排制的缺點在於每排人數增多,造成教室後面空間狹小,出入不便。



  隨著對於學生的瞭解,座位安排也會稍做調整,隔開愛講話、互相討厭或者會一起玩鬧的學生,將特殊的學生就近照顧,都是安排座位的考量。在做更動時,有時可以把原因說出來,做機會教育,但有關學生隱私或者不適合公開談論的原因,就應該避免。妥善的座位安排,對於班級秩序與學習,有正面的影響。



(三) 個別差異





  除了教學上要注意學生個別差異,在輔導上更是如此,不同個性的學生,必須用不同的輔導方式。有人可以講道理,有的人就是懶,必須要人督促,有的學生嬌生慣養,連老師的話都聽不太進去,就必須利用同儕的影響力。用不同的輔導方式,是為了輔導有成效,希望能夠達成同樣的目的,即培養一個健全的人格,而非遷就學生。因此散漫、自以為是、嬌生慣養的學生,為完成短期的輔導目標,固然在有不同的輔導策略,但其最終目的都在於改掉散漫、自以為是、嬌生慣養的缺點。



三、 行政實習



(一) 電腦讀卡





  為了減輕試務工作及適應未來考試答題方式,段考的部分科目採用電腦讀卡,但是學生對於作答方式不瞭解或粗心大意反而增加了額外的負擔。這些劃卡規定,說實在都非常簡單易懂,但學生對於這些規定往往左耳聽,右耳出,就算知道規定也散漫敷衍,等到出問題又辯稱沒聽到、不瞭解。因此對於國一新生,需要反覆的叮嚀,當宣導後學生仍然粗心大意或者,應該給予處份。尤其非新生出錯,更需要嚴厲處罰,這種小事情都做不好,遑論未來能夠承擔大事。



(二) 語文抽背





  本校有一個全校性的活動,就是語文抽背,包含國文與英文,由教務處負責,於每週五升旗時間舉行,一次以一個年級為對象,除了當場抽背,各班還需要抽出一位同學至校長室被送課文,顯示校長對於教學的重視,間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意願。這樣的全校性活動,可以在全校面前表現,很受學生歡迎,每次抽背自願的同學都非常踴躍。本學期的語文抽背由教務處的三位實習教師主持,能夠主持全校性的活動,實在是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經歷一次的主持經驗,有下列幾點心得:

1. 使用全校性的擴音器,語速不可太快,否則效果非常不好。

2. 要適時控制場面與秩序。

3. 規則要說明清楚,否則學生無所適從。

4. 談話要簡明扼要,以避免耽誤上課時間。

5. 可善用手勢增加學生注意力。



(三) 研習報告





  會議名稱:90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暨大學推薦甄選入學招生 說明會

  時 間:89年10月4日(星期三)下午1:30 - 4:00

  地 點: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第一會議室

  參 加 者:李昆翰

  會議資料: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說明手冊、學科與推甄作業參考手冊、簡章查詢系統光碟、選才月刊



重點摘要:

一、目前大考中心尚辦理推薦甄選作業,但90學年度後,為達成考招分離的目標,大考中心只負責考試部分,甄選作業由大學招生策進會負責或委託其他單位辦理。





二、學科能力測驗的範圍為高一高二必修課程大綱為主,其中社會與自然二科,高一部份全考,而高二部分採社會科三選二,自然科四選一的方式,細節部分尚未定案。





三、校系檢定由大學各校自訂,共有頂標(前25%)、前標(前50%)、均標(平均得分)、後標(後50%)、底標(後25%)五種,檢定科目及標準於施考前一年公佈。





四、推薦甄試中之成績排名百分比,乃指學生該班排名百分比,不可用全校排名百分比。





五、使用報名軟體注意事項:

1.報名軟體CD將併同說明手冊於十月中寄達各校。

2.照片冊採用黑白掃瞄方式建檔,照片黑白或彩色皆可,但照片背景不可用深色,最好能統一規格及顏色。

3.學生資料建檔時的序號,不要自行編碼,序號共八碼,包含校碼三碼、班級碼三碼、座號二碼。學生資料的順序必須與照片冊順序相符,總筆數亦須相同。

4.建議於推薦甄選作業報名時,可直接報上「全校學生資料」,而參加甄選者於「參加推薦甄選」欄位劃記。這樣作業的好處是,於報考聯合分發時,可不必再寄送一次資料。

5.推薦甄選報名作業的學生資料序號與之後學科能力或考試分發報名序號必須相同,因此建議如第3點作業。

6.學生資料報表印出後,必須由學生查核資料並簽章以示負責。

六、關於推薦甄選或各項測驗資訊,大考中心皆掛於網站,並刊載於每月十五日發刊的「選才」通訊。選才通訊免費寄送各校,高中部不論年級每班一份,教務處五份。

星期四, 10月 05, 2000

教研所考試心得

  序



  名為「不完全」手冊,一是這只是我個人的心得感想,不敢保證有什麼絕對的幫助。二是我只報考三間研究所,經驗尚不「完全」。三是我自己是不是因為這些「方法」考上的,我也無法證明。所以只好稱「不完全」,但希望能給你一些幫助。然而有點私心的,這些心得,也許是廢話一堆,但也是我用點心來寫的,所以我只想跟我的「親朋好友」分享,那些在我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們,當作是給你們的一點回饋。另一方面,你是我的朋友,我可以用真實的文字,沒啥顧忌的寫。所以,假如這是一堆了無新意的文字,也希望你體會我的誠心,我的朋友。



  這個不完全的小禮物,與你們分享,也因為這樣「不完全」的內容與語氣的關係,請不要任意公開,尊重一下我小小的自私與考量,謝謝。





一、 前言



  今年很出乎意料地考上研究所,而且考了三所,都勉強算是榜上有名,這樣的結果跌破了許多人的眼鏡,包括我自己。興奮之餘,也讓我深切反省自己的實力究竟如何?或許很多人也會質疑?這個問題的答案到底是什麼?我不清楚。但是我想,不管我考上是實力還是運氣,我都會好好把握這個機會,不管當初是不是僥倖,畢業時,我要證明我是有資格的。ㄟ…話扯遠了。我聽聞今年也有不少人想考研究所,在此願意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有一些是自己的親身體驗,有一些是自己假想的「建議」,雖然可能不是適用於每個人,但希望多少能有些幫助。





二、 動機篇



  我敢說,考上研究所,是我二十年來最大的轉捩點。對研究所原本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本想沒考上,實習一年再念再考,再沒考上,去當兵,兩年後又要如何?到時候再說吧。我想,假如不是考上研究所,我還要徬徨迷惘三年。但是考上了,卻讓我對自己的未來再多加思索。而實習這一年,面對了一些現實,讓我有些不同的想法與考量,針對考研究所的「動機」,提供你參考,希望你不是盲目地走上這條路。





(一) 別人都考,我也考,考不上也沒關係



  我當初就是這一型的。說實在的,這類型的人,動機其實不算強烈,動機強不強,影響你能不能堅持到最後,中途放棄的人,絕對是沒有機會的。我不敢說我從始至終都「堅持」著,但是我卻終究沒有半途而廢。當初沒有什麼特定動機,只是鼓勵與一些奇特的想法所促成,因此我要感謝幾個人,一個是我老爸,他有點獨裁地要我考研究所,有點應付地,我把暨大比較所放在第一志願,比起以師大為第一志願的人,好像差了那麼一截,但我老爸始終鼓勵我。第二個是孟穎,提醒我、陪我唸書,而且更重要的是,人總喜歡在女朋友前出風頭嘛!有時真的是「假如有考上研究所,那該多炫」的這種想法支持著我,不要笑我當時那麼膚淺,因為真的是如此。最後,就是給我鼓勵與支持的同學與師長,雖然很老套,但是真的要謝謝這些人。



  重點,不是說感謝,只是想說,要有動機,才有堅持的動力。所以就算沒動機,也要找出動機,管他動機是什麼?對教育系四年的課業有個交代?薪水高?很炫?能再當學生?不想輸別人?總之,功利點來說,既然要考,不管動機純不純正,先找出自己的動機,先為自己的堅持打下基礎,才不會在終點前倒下。





(二) 當教師,碩士學歷薪級較高



  如果你的終極目標是教師,那麼你要考量,研究所與教師甄試熟重熟輕?面臨現實環境,加上一些學校老師的建議,其實目前教師職務僧多粥少,缺額並不多,能夠先搶缺佔缺,反而是更重要的。你或許會想,碩士學位能夠使自己在甄試中佔些優勢。但是未來幾年教師即將飽和,多了研究所兩年(男生又要多兩年),那麼數年後,缺額造成的競爭將會十分激烈。另一方面,佔優勢的前提也是你畢業研究所有知名度,而另一種考量,「教育系+輔系+教研所」也可能不如「國文系+國研所」甚至「國文系」。最後,就我的瞭解,基本上學校甄選教師,還是以「能力」取向為主,學歷倒不是很重要的因素,學歷提高的情形,大部分是在教師間的比較與薪資所形成,他們大多採取在職進修的方式。所以,如果你的志業是教師,那麼我「建議」你還是先完成師資培育過程(實習),在這實習一年裡好好學習表現,隔年先搶缺。搶到缺後,要進修的機會與管道其實非常多,碩士博士都不是問題(學分班或在職班,不管哪一所研究所出來,只要是碩士、博士學位,薪級還不都一樣?),留職停薪、在職進修都能兼顧職位,現實、經濟的壓力也不大。





(三) 走學術路線



  走學術路線,是條艱辛但有意義的道路,尤其對教育系的學生而言。而走學術,讀完碩士班,幾乎是要往博士班繼續努力,這一段路,短則六年,多則十幾年,許多教授告訴我們走學術要「忍」、要「調適心情」,當同學買車買房子、升組長、主任、校長,或者在社會嶄露頭角時,我們可能還只是個窮學生,甚至未來茫茫。考上後有一次跟士賢拜訪周愚文老師,他說碩士班畢業的學生,絕大多數都還是因為現實考量去考教師甄試、回學校謀職,顯示這並不是一條簡單的路。我還沒開始走,我也不知道會如何,祝福我吧!





三、 心理篇



  大學生了,又沒人逼沒人管,唸不唸書,堅不堅持,都看自己囉!在這樣的情況下,心理因素更顯得重要。





(一) 堅持到最後,就有希望



  悠閒的大四生活、充裕的時間、畢旅的籌備與畢旅後的心情浮動,下學期的試教、加上時間一分一秒的消逝,不踏實的感覺,這些都是動搖你意志的因素。許多人剛開始又是補習又是買書又是讀書會,但中途卻折損了一半,在畢旅過後、在寒假過後、在校外試教時,又看著一些人揮手而去。我想,是有太多影響你的因素。「沒有人能夠放棄你,只有你自己」,放棄,就沒有機會了,堅持到最後,說不定像我一樣考運甚佳,那不就有希望!





(二) 不要讓瑣事,斷了你的意志



  先前提過了,在外租房子的自由自在、悠閒的生活、教學實習、畢旅、校外試教、戀愛,這些事物,也許是大學時代的依戀與不捨,不代表要完全不在乎、放棄這些,但是假如你有自己的目標,那就不要受他們擺佈,不要把它們當作沒時間唸書、沒心情唸書的「藉口或理由」。考試,是個長期的比賽,沒有人要你捨棄什麼,沒有人要你將全部心力投注在考試上面,而不管同學、不管休閒、不管實習。唯一要做的,就是「你要一直持續地往終點邁進」。





(三) 不要怕還有多少沒念,而要掌握已經念的



  看著過來人列的「基本書目」,哇!這麼多本,我連一本都沒唸完!別人一定都唸過了,一定比不上人家啦,那該怎麼辦?只剩一個月,沒救了啦!不要太在意這些,準備考試,請把注意力放在「我唸過的我能掌握多少?」,而不是「我還有多少沒念?」當然能夠有完整的讀書計畫,固然是很好,但是我覺得,我寧可讀了一本,能夠掌握80%,也不要讀了三本,卻只能掌握50%(這是很容易發生的)。關於這一部分,我在讀書篇會再提到。





(四) 減輕患得患失的壓力,沈著準備、應考



  患得患失,有時候會讓自己背負了過多的壓力,有人抗壓力高,有人抗壓力差,請斟酌你的情形,決定是否「破釜沈舟」或者「輕鬆以對」。



  而且得失不要看得太重,尤其你如果要考許多間,那更不可以讓得失心影響下一次的考試,甚至是下一堂考試,這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考中正時,覺得自己寫得很爛,因此第二堂考完就想回家睡覺了,玉清說「既然都報名了,那就繼續考完嘛」,於是我才又留下來。雖然名列備取最後一名,但是我當初如果因為「得失心」而放棄,那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不要讓「得失心」操控你,操控你盲目向前、或者消極放棄。另一方面,感謝玉清。所以,在「準備期」或「考期」,別忘了鼓勵你的戰友,一句鼓勵,可能效果是非常顯著,而結果是非常重要的。有同伴,總能收穫較多,總能走得較遠。玉清、信任、士賢和我,我想應該算是個好例子。





(五) 不要抱著試試看的心理



  我知道很多人會這樣,像我就是卡芬頓自我價值論的真實例子,曾經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考上了很炫啊!考不上,因為試試看而已嘛!但是游教官特別痛斥這一種態度,這樣的態度,在心理已經給自己留退路了。教官說,要考,就要全力以赴!全力以赴,代表不管自己實力如何,都要盡力去表現!我知道我之前念得不如別人認真,但是我可以說,我最後一個月確實是非常用心的念,考試也是盡全力去寫,絲毫不懈怠。如果說實力是平時的累積,無法速成,那麼就讓「全力以赴」來增加你的氣勢吧!更何況現在還有六個多月的時間。





(六) 不要給自己留後路



  這好像跟第四點衝突。其實「不要給自己留後路」,是我實習三個月後的感想,有些人會想,今年考不上,我大五這一年再利用時間唸書,但我只能告訴你,實習還能唸書的,少之又少,學校事務多寡固然因校而異,但是要考量你是否有堅定的毅力與決心?我自己實習的體驗是,假如我今年沒考上,我明年也很難考上,因為學校的事務讓你根本沒有機會唸書,而且過慣了學校平靜安定的生活,也沒有什麼動力想改變了。





四、 計畫篇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即使先不論施行成效,訂計畫,絕對有利於考試準備。計畫是掌控時間與進度的最好幫手,而且能讓你瞭解自己面臨的處境,有空給自己定個計畫吧!





(一) 長期計畫



  我當初的長期計畫,根本沒有付諸實行,被畢旅、試教、墮落等等等殲滅了。但我還是強烈建議,一定要有計畫。先不管落實了多少,有計畫,讓你多少知道自己要做哪些事,大概有多少時間。這樣的概念,至少能讓你掌握一些方向,掌握一些自己的情況,這多少會有幫助的。當然,如果你的計畫能夠按時實踐,那就更棒囉!



  在這幾個月之中,影響較大的事件應該是「畢旅」、「試教」以及男生的預官。畢旅的影響在於,心情需要一段時間平復,那種感覺是難忘的,是大學四年最值得回憶的,因此這只是一種情況,不需要刻意壓抑這樣的感覺。只是,要提醒自己何時該為研究所收收心。



  試教,對我而言,時間與體力的消耗都是非常大的,但這決定於你怎樣看待這試教的一個月,你可以用心地「試教」去感受「較真實的教育情境」,也可以每天去那裡耗時間,敷衍試教,甚至作自己的事。我會期望你們是前者,因為讀教育的人,如果把「試教」這一個月當作浪費而不懂得謙卑地去學習,只考量自己的「利益」(要考上研究所),那麼這樣的人,糟蹋了教育。



  另一方面,在大四會有許多機會接觸「學校」,包括試教這一個月,還有很多學校的參觀(畢旅、教學實習),請不要放棄任何一次機會,聰明的人,從其中找到教育「理論」與「實際」的差異與關係,渾渾噩噩的人,四處聽聽逛逛,只是學校的「觀光客」而已。例如:念了「完全中學」的設置目的,當你到完全中學時,聽聽他們的困難與瓶頸,在兩者間是否有落差、矛盾、衝突,瞭解這些,適時加入回答中,都足以凸顯你與他人的不同。因此,最重要的訓練,就是參觀完的「實習心得」,請認真地思考,用簡要的文字表達你的想法。這樣的心得報告,照理不應該還要「引經據典」了,應該用自己過去所學來分析議論,這也算是一種模擬考吧。總之,把握每一次能讓你思索的機會,把握每一次報告的機會。





(二) 衝刺計畫



  衝刺計畫,顧名思義,距離考試已經「時日不多」了。在這種時刻,我通常會給自己定個「嚴苛」的讀書計畫,在這個計畫裡,比較著重的是「考試系所」的順序,也算是一種考試戰略。例如今年我考試順序依次是師大、中正、暨大,三個所的科目都不盡相同,準備的方向也不同,在一個月的時間內要如何安排?你要搶攻哪一所?哪一所是你的最後底線?這就影響你對各科目的付出多寡。以我而言,時間剩一個月時,我的目標鎖定師大、暨大,中正是當作調適期。師大考前一週,整週都針對師大的科目準備,而師大考完後,針對中正的教心、教育學加以補救,這些準備不專是為了中正,而是為了暨大的「教育學」,因此中正考前一週,我並不是完全準備中正的科目,還包含了「比較教育」與「社會科學概論」,為的就是五月初的暨大考試。這有點「棄中正保暨大」的意思吧!中正的錄取率低,而暨大是我的最後底線,也是最有把握的,千萬不能丟掉,因此有這樣的考量。你也可以因應自己的情況做調整,但是戰略的「棄」,不代表真正放棄,而只是時間分配與輕重緩急的考量,考試時還是要全力以赴的!(如果我那天考中正真的「棄」了,那也沾不到備取十七的邊了)





五、 讀書篇



  對於讀書的一些心得,在此與大家分享,適不適合?就看你自己的考量囉!





(一) 整體架構的建立



  我認為有個清楚的架構,是最重要的。那麼以後讀到什麼期刊或者心有所感,就可以在此架構上「錦上添花」,增加內容的豐富度,以及各理論各科間的關連性。書讀得多,然而沒有支持的架構,只不過是龐雜資料的堆砌,那麼你腦裡的東西就像是一團爛泥巴,當你答題時,怎麼抓都抓不起來,怎麼抓都抓不到重點。因此萬萬不可忽略整體架構的重要性,尤其教育概論或者教育學的書籍,是對於教育最全面、最基礎的論述,我覺得這就是我們要的架構,一個能夠承擔教育行政、比較教育、課程改革、教育改革、班級經營、教育社會學、教育哲學等等等科目的大架子。



  對於教育科目,要抓住架構,我建議,先讀教育概論或教育學。對於各科科目,要抓住架構,我建議,先讀目錄或緒論。讀書,絕對不是記憶七零八落的資料、名詞或理論。「部分的總和,絕對不等於整體」,整體統整的概念,一定要掌握住。







(二) 要讀多少書?



  每次看到某讀書會或補習班所列的「必備參考書目」,然後再加上一些「次要參考書目」,我認為唯一最大的效果就是「增加自己的不安」。能夠讀那麼多書,當然是好的,但絕不是「每本書都看,每本書都一知半解」。而且越到最後,要能把握「不要怕還有多少沒念,而要掌握已經念的」這個原則,畢竟握在手中的才是最真實的。



  我的建議是,在每一科準備時,都先鎖定一本精讀,這本書也許內容不深,但是可以給你基本的架構,在這本書能掌握七八成時,再研讀其他的書籍,把新資料或不一樣的觀點補充進「精讀本」。怎麼選這本書呢?已經忘了差不多的科目,就從入門的開始,不要想一步登天,我曾經抱持「先讀懂難的書,簡單的自然就會了」的想法,不久就「知難而退」,所以還是從基礎開始吧!但如果你有自信證明那種想法是可行的,我也不敢反對。稍有基礎的人,就不妨找有點難度的書。而師大的三個科目,其實很容易看出哪本是「教科書」,那當然是必讀的書籍。



  總之,這本書將是你考前衝刺時最根本的一本書,考前最重要的就是掌握這本精讀本,而不是擔心還有多少「參考書目」沒有念。其實我覺得,能夠精讀一本書,融會貫通,已經是不容易的事了。而且研究所考試又不像國高中,好像哪本自修專有的題目,你不做就贏不了別人,哪家補習班有教,你沒聽就會慘死考場。研究所要考的絕對不是「資料的多寡」,而是你對資料的瞭解掌握,要考的是你的思考,而不是資料的堆砌,否則找台電腦當研究生不就好了。掌握「一本為主,其他為輔」的原則,千萬不要因為貪多卻捨了根本。除非你有超人的天賦,否則還是循序漸進吧!





(三) 精讀後多次略讀



  這純粹是我個人的讀書習慣,大家參考一下。對於一個科目,先看目錄,然後依照主題關連或時代分為幾個部分。在每一個部分,我習慣先分章節精讀,慢也無所謂,因為精讀快不得。在第一遍精讀時,把重要名詞或概念圈出來,我想這種讀書技巧實在是老生常談,也不必再提。精讀後,再瀏覽幾次這個章節,速度可以慢慢加快,精讀的目的在於掌握基本的內容,而略讀不僅在於複習,更重要的是找出內容的關連性,抓出架構。因為略讀,速度加快,可以把兩個概念或名詞的距離拉近,自然較容易產生統整或關連的概念。



  每一個小部分間,也是照同樣的步驟進行。其實就是基本a統整a基本a統整的循環,以形成自己環環相扣的概念。





(四) 兩面論法的訓練



  這算是一種思考的訓練。看到優點想到缺點,看到理論想到實際,這樣的訓練可以幫助你增加內涵,因為並不是每一本書都對某主題有所評論,如果說因為書裡沒寫就不知怎麼答,那就在考場上等死吧!所以正如前面所說的,不要放棄任何一次參觀學校的機會,在那裡可以體會出很多「現實面的困難」,去研討會時不要「拿了書面資料就走人」(這是我很不屑的行為),多聽聽座談或問題討論,那才是讓你思考活化的重要時機與訓練。



(五) 科目間的互相關連



  其實教育科目的界線有時是若有似無的,教育史的現象與事件,往往是教育哲學與教育社會學的好例子,而教育哲學更是各教育科目的根本,在許多問題上,可以提及教育哲學理念的辯證。總之,答題時掌握科目的特性(例如教育史在於史觀與思想)其他只要符合題意,都可以相互引用,能夠融合得好,更顯得出你的融會貫通。因此在讀書時,也不妨多做這些科目間聯繫的功夫,除了應付考試,這也是一種基本的求知態度嘛!





(六) 新概念或專有名詞



  對於專有名詞,要能掌握其內涵,尤其是新的概念。看到一個專有名詞,應該要能在腦海浮現它的內涵,而不是照書上背的死板解釋。因為答題時,能夠適切的使用專有名詞,可以增加內容的豐富性,而要能適切使用的前提就是能夠確切掌握它的意涵。而學到新概念或新名詞,不僅要瞭解,還要想想這個概念或名詞,與什麼有關?可以用在什麼地方當例證?先做這樣的準備,答題時就可以節省不少思索的時間。



  此外,在讀期刊或論文時,可能整篇就只是幾個「專有名詞」概念所組成,所以只要能夠掌握這幾個詞就行了,抓出這些重點,略讀時就能很快地掌握內涵。





(七) 假想答題步驟



  我一直到考前完全沒有考過模擬考,但是我有時會假想「答題步驟」,例如「解釋名詞a理論要點a代表人物a其他學者的批判」或者「贊成者的意見a反對者的意見a舉例說明a我的意見」,反正念不下書就來發這種呆,也用不著什麼腦力,但是可以在考場節省反應的時間。



  除了步驟,當然也可以想答題的內容,也就是前面所說「關連」的功夫。(例如談到文化間的差異研究,可以引用「教育的三角測量」概念)以讀書而言,關連是一種統整的學習。而就考試而言,目的比較現實,在於「表現出最好的一面」,也就是事前準備,當問到這個問題時,我要用什麼概念或例子來凸顯我的深度,來增加內容的豐富性。應付考試,其實不就是事先的設計嗎?





六、 科目篇



(一) 國英



  對國英來說,或許許多人覺得沒時間準備,投資報酬率也不高。但是對於將國英計入總分的系所,這兩科有可能成為上不上榜的關鍵。這次師大的成績,國文幫了我很大的忙,相同的,我英文不好,也吃了很大的虧。對於英文,算是考實力吧!雖然我英文很爛,但我直覺並不是很難。而國文(這三間,只有師大有考),也不難,都屬於賞析類,以高中的程度應該就可以拿分。總之,不刻意準備沒有關係,但要保持與國英文的接觸,尤其答題時要盡力去答,反正不倒扣嘛!



  其實最近研究所考試大多改成標準制,也就是把國英分數當作基本篩選條件,並不計入總分,這樣好像國英影響力就降低。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國英要達到水準變成能否上榜最基本的條件,像我之前就一直擔心暨大在第一關就用英文把我篩選掉,那樣就算分數再高也沒法參加第二關口試,想想也是很恐怖的喔。



(二) 教育科目(參照補習班的網站吧,那裡有很豐富的資料與建議!)





七、 應考篇



  掌握應考的技巧,能夠讓你把五成的實力變成八成,反之,應答技巧不好,八成變五成,那可是非常大的損失。





(一) 綱舉目張



  這應該不用說了,這是考申論題最基本的功夫,尤其對教育系的學生來說,應該是家常便飯。條列說明、版面整齊,當然會有較好的印象,如果你的文學造詣又不錯,能夠把標題寫得簡潔清楚,那麼就更好了(排比押韻對仗就不必了,但是簡單切中要點是很重要的)。





(二) 掌握時間



  考試時間除了師大有一百分鐘,其他以90分鐘為多,通常出四大題,簡單地算一下,每題約二十多分,最好留個彈性時間三、四分鐘。重要的是,「每一題絕對都要寫」,無庸置疑的,四題都15分比18、19、20、0總分要高。



  除了時間以外,答案卷的頁數也是固定的,要分配一下每題的空間,可別前面兩題寫太多,後面兩題想寫卻沒地方寫,到哪要多的空間?





(三) 善用例子



  舉例,能夠充實內容,免得只是泛泛論說。許多最近教育改革,是教育理念的好例子。此外,教育史也是個例子的大寶庫。考試時,想不出別出心裁的例子,就用教科書上的舉例,比較保險點!



  此外,像前面所講的,關連的功夫。讀到哪件事,就想想可以用在哪些地方?跟什麼有關係?舉例,一樣是可以事先「綵排」好的。如果你能找到一個例子,不管什麼教哲、教社、教心、教育行政,都可以到處「通行無阻」,那就是你的考試必勝利器啦!總之,你一定要預設幾個十拿九穩的例子,你可以掌握他的細節或內涵,像團康的「救命三招」,不求多,不求炫,專門救人命的!



  其實有時候,教育科目間的關連性是很大的,考試下來,往往發現一個例子被反覆使用,反正不同科目、不同學校的老師又不知道你就只會用這個例子,所以啦!考試時不要太求創新,又不是寫文學作品,只會一個例子,就用它走遍天下吧!不要心虛。而有時候你自己發現,例子似乎有點牽強時,就要多用點文字「修飾」一番,把他跟問題多扯上一點關係,這種「自圓其說」的功夫,難不倒教育系的同學吧!





(四) 掌握你能掌握的,不要裝懂。



  不懂的,就不要裝懂,難道改考卷的老師還會被你唬嗎?要怎麼辦?利用你能掌握的概念或資料,模模糊糊地猜測,籠籠統統地寫,雖然這好像很不光明正大,但是寫了些「確實」的事例,又不是瞎掰胡謅,多少可以拿些同情分嘛!





(五) 寫字的速度



  這個是針對寫字慢的同學,尤其是我的深刻經驗。像我,寫字奇慢,但是受打B的訓練,打字倒是蠻快的。在這種落差下,平時寫報告心得時,往往可以洋洋灑灑說明、舉例、再說明、再舉例………,但是用筆寫可就沒有這麼風光了,一分鐘可能才「ㄊㄨˋ」幾個字,這種落差可要先有心理準備,別到考試時文思泉湧,無奈寫字像烏龜爬。解決之道,就是文字要精簡,而且要能切中要點,其實這是答題的原則之一,但是寫字慢的學弟妹,我們要特別注意與加強。



  其實寫字快的,也別寫得太得意,洋洋灑灑一大篇,卻只是重言反覆,抓不到重點,那也很糟喔!





八、 結論



  寫到後來,好像也沒什麼特別的建議,如果有什麼問題,再跟我聯絡吧!能幫的我一定盡力幫。最近有聽到一些人說,「沒時間準備」,「書念不完」等等的話語,希望這只是謙虛,或者一種戰戰兢兢的感覺。但是假如你「真的」想考,絕對不要給自己這些藉口,「沒時間、念不完、沒把握」,這是你面臨的「處境」,需要你去克服,而不是推卸責任的理由。現在距離明天四月還有半年多的時間,其實大有可為,千萬不要妄自菲薄,如果我都可以了,你又有什麼不可以的?加油!加油!



  大四了,即將畢業,是否有種迎向挑戰的感覺?給自己的未來多點打算與計畫,給自己多點期許,給自己證明自己的機會。不管結果是如何,研究所?實習?教師甄試?兵役?你面臨的是你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未來,加油吧!!





  最後,獻上我的祝福,祝你們都事事(試試)順心如意囉!





  10/0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