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2月 30, 2012

潮濕的煙味

  酷冷的凌晨,一股煙味飄過寒風細雨透進廁所的門窗,這股潮濕的煙味,讓我想起那一年每週7分之2的台北生活。


  為了有個短暫的棲身之處,以4500元的價格租了一間老舊狹小的雅房,每週四下午北上住一晚,偶爾待到週末。狹小的房間,破舊木地板當床,床架當書桌,書桌當置物櫃......門外聽得見廁所的動靜,窗外聽得見也看得見臨棟廁所的動靜。水聲、人聲、氣體噴發聲、物體落入水中的聲音、沖水聲、刷牙聲、漱口聲、乾嘔聲......有如另一派「聲音鐘」。


  而每當深夜,瑟縮在地板床前趕著總得拖到最後一刻的報告,儘管倉皇為之,仍擁有一種現在已失去的沈著:「我一定來得及完成」。寧靜中的嗅覺記憶如同今晚,同樣潮濕而陰冷,一樣透著彷彿發了霉的煙味,微微地宣示它的存在。正如那些特別的記憶,帶著一股懷舊的獨特氣息。


  即將離去2012的夜晚,是誰?是誰在這孤冷的夜?打開廁所窗戶抽著煙?跟台北那位煙者一般,讓自己的心情呼吸成雲煙,飄過寒風細雨散進另一扇窗,帶著潮濕的苦澀,鑽進另一個未眠孤客的呼吸之中?

星期一, 12月 17, 2012

2012電影記錄

1231《人再囧途之泰囧》

1218《Argo》

1215《Thermae Romae》

1212《太極2》

1129《Life of PI》

1126《太極1》

1124《Skyfall》

1110《The Campaign》

1022《搖滾年代》

1018《消失的子彈》

1014《低俗喜劇》

1014《聽風者》

1003《候鳥來的季節》

0918《逆光飛翔》

0820《BBS鄉民的正義》

0817《球來就打》

0803《女朋友。男朋友》

0720《The Dark Knight Rises》

0627《痞子英雄-全面開戰》

0619《寶米恰恰》

0610《瘋狂的蠢賊》

0609《建築學概論》

0531《Safe House》

0510《The Avengers》

0428《白兔玩偶》

0421《金陵十三釵》

0420《The Descendants》

0415《大魔術師》

0415《Act of Valor》

0414《War Horse》

0408《Torremolinos 73》

0407《We Bought A Zoo》

0407《命運化妝師》

0212《In Time》

0212《愛 Love》

0211《殺手歐陽盆栽》

0207《陣頭》

0129《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星期一, 12月 10, 2012

絕對不做

絕對不要為了別人,為了整體考量,讓自己和他人冒險!!

星期二, 12月 04, 2012

寒雨靜坐誰人問,一罵成名天下知

這絕對是一篇會「扯遠」的文章,是「我」的感想,儘管不周延、不專業,文責我負。



根據以往的經驗,我用「媒體」或「部分媒體」當主詞的字句,常會觸怒一些認真盡責的專業媒體工作者,認為我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其實就像我看到泛稱「老師」如何如何,也會引發的反感。我瞭解這種心情)。所以文中的「媒體」是一種泛稱,一種我感受到台灣現實情境中的媒體共同形象。在此先對秉持理念與良知、堅守崗位與職責的媒體專業人員致敬。



「寒雨靜坐誰人問,一罵成名天下知」

讓我不吐不快的導火線,是昨日各新聞媒體一播再播、一報再報的「學生罵教長」事件。這些學生在立法院的言行舉止,透過文字描述與影音圖像,快速地進入了許多人的腦袋,並且有效地形成了鮮明印象,也引發了各種不同的評價和爭論。



但其實這正好是一個點出媒體角色的熱騰騰例子。這些學生「寒雨靜坐誰人問,一罵成名天下知」。受關注的程度有如天壤之別,關鍵因素是什麼?是「媒體」,或者更精確地說,是「主流媒體」。大批學生在雨中靜坐的畫面,有被「全天不斷反覆播放」嗎?相反地,少數學生在立法院的言行,為什麼會如此受到「重視」?反覆播送的頻率比花鉅資買時間的廣告還高。因為他們「痛罵」教育部長?這不完全對,罵人不一定上新聞。我說,因為他們的「精彩言行」是媒體想要的(更悲哀的說,也是多數閱聽者期待媒體提供的)。



在反覆播放的「精彩片段」以外,我們還知道些什麼?



誰決定我們吃的菜?誰決定我們看的新聞?

這社會每天那麼多訊息,所以「篩選」是必須的。能播出的時間、刊登的篇幅有限,因此「剪輯」、「編輯」是必要的。但是在這些理所當然的篩選、剪輯、編輯之後,我們也成為天經地義「被餵食」的一群。部分媒體可以刪去大多數素材,只讓你看到所謂的「精彩片段」。當我們隨著這些片段高興、難過、氣憤、悲傷的時候,就達到了很多媒體想要的戲劇感染力,這新聞「觸碰」到我了,因為我有感覺。問題是,新聞不是連續劇,我們也不該用看連續劇的心情期待新聞。更大的問題是,只看到「精彩片段」的我們,是否曾經懷疑「一刀未剪」的版本會是如何?



你說,看「一刀未剪」的版本太浪費時間了,而且又不是每個人都看得到。那麼,至少我們可以期待另一種剪輯版本的平衡。然而,這也是現今臺灣媒體的大問題,在各主流媒體有如「聯播」的傳送下,有另一種版本嗎?除非我們願意自己去「追」。當媒體巨獸真的成形時,媒體與媒介被壟斷,我們恐怕連「追」的途徑都受到限制。



「就事論事」沒問題,但不要究小事而忘大事

有人大概會說,扯到這麼遠!明明就是立法院裡,學生罵教育部長這件事,應該就事論事。我的許多前輩或夥伴,從「禮貌」、「態度」、「表達方式」等面向切入,評論這幾位學生的表現,有些也表示他們的擔憂和期望:「這樣一罵反而會模糊焦點,造成反效果。如果態度好一點,不是更好嗎?更能獲得肯定?」我個人都尊重且認同,論點不再贅述。這不是說場面話,我真的認同。在我自己身上,又何嘗沒有這種「禮貌」、「態度」、「表達方式」被批評的狀況,這是人生不斷的修練的課題。至於有些名嘴或新聞旁白語重心長地說:「我們不禁要問,臺灣的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我說:「@$##%!你們就省省吧!」我們的教育有什麼問題?很多。其中一個隱憂就是,我們的孩子是否能夠在媒體時代中站穩腳步,而不是被訊息洪流沖垮,能辨清假專業名嘴的搖擺言論,懂得查證與思考,而非日復一日被軟性資訊餵食,然後腦袋虛胖(扯遠了)。



如果「就事論事」是一種聚焦的訴求,以免其他因素干擾或過度渲染。那麼就事論事,對這幾位學生言行的評論,就是回歸到這幾位學生身上,不該過度渲染到「現在的大學生……」、「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如果要討論到政治操作或媒體打壓,那就另外「就事論事」。



你說,不行啊!這些都是相關的,必須一起討論。太好了!確實,個別事件分析完,整體性的觀點也是必須的。討論事情,有時連貫各事件的「脈絡」非常關鍵。我們都不喜歡自己的言行被斷章取義,那麼也應該「允許」脈絡還原的空間。如果有一段5秒影片,一個魁梧的成人狠狠揍了瘦小高中生一拳。打人這個動作「絕對不對」,而且直覺上「強欺弱」更是「不應該」,5秒的影片馬上可以塑造深刻的圖像印記。但如果電影導演將來龍去脈交代清楚之後,你說不定會覺得「這大人比想像的更可惡」或者「這大人這麼做情有可原」,甚至「這兩個人都一樣可惡」、「這兩個人都一樣可憐」。「打人」終究是不對的行為,但對行為的「解讀」會因為脈絡而不同。



你是否陰險地笑著:「說這麼多,想要為那幾位大學生的言行開脫?」我也陰險地笑著回應:「不,就事論事之後,我只是希望大家多關心比這更重要的事」。因為「就事論事」在某些時候是一種切割,在限定範圍內把事情理清楚。這是適當的處理步驟,但循序漸進,小事情論完,可別忘了大脈絡與大事情。



這幾位學生為什麼會來到立法院?在踏上發言台之前,他們經歷了什麼?他們究竟在乎的是什麼?



聚光燈吸引我們的目光,也限制我們的視野。

黑暗的舞台上,聚光燈吸引我們的目光,更強烈地說,它「指引」我們去看。有多少好奇的人,會睜大眼睛想盡辦法看看黑暗的地方發生什麼事?魔術師的助理正在動手腳,道具人員正在布置下一場的擺設……媒體也有聚光燈的功能,不夠水準缺乏全面性與深度的「焦點新聞」,也同時限制我們的視野。在「學生罵教長」的事件以外,我們還能看到了什麼?



姑且容許我用通俗的「大」、「中」、「小」來形容事件影響的範圍,以及對社會整體發展的重要性(個人分類,無學術根據)。



小 事 件:學生在立法院罵(嗆、痛罵、痛批)教育部長。

中 事 件:教育部發函關心參加反媒體壟斷活動的學生。

大 事 件:媒體併購與反媒體壟斷社會運動。

大大事件:臺灣的媒體生態問題(包含民眾喜好、政治經濟運作與媒體的共生關係)



現在,聚光燈打在小事件上,小事件受到最大的關注。然後呢?其他黑暗的地方發生了什麼事?「就事論事」完大家就停下腳步了嗎?若學生道歉,大家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學生不願意低頭,或許有人說不畏強權,可能有人說執迷不悟。然後呢?我們是否繼續順著聚光燈「看秀」,卻看不見我們社會的問題,在漠視的黑暗中腐爛。



有什麼問題?中事件、大事件、大大事件,每件都可以來「就事論事」一下。但我沒這樣的能力可以寫清楚,網路上有更專業完整的評析,只要有心去「找」。我只能提供一點想像:如果教育部對學生的關心那麼的模糊又容易引發遐想,校方都不一定能夠理解「上意」,何況接收到訊息的學生會怎麼想。既然教育部長現在已經「說清楚初衷」,那相信未來也有不少機會可以為自己平反。「部長,你就說到做到吧!」



對於媒體壟斷,前面我提到的都可以當註腳。如果看過007系列電影《明日帝國》的朋友,你相信一隻獨霸的媒體巨獸可以引發兩國的戰爭嗎?太誇張?我不知道。但我相信,獨霸的媒體巨獸絕對有能力操控、篩選、剪輯、甚至製造我們所接受的訊息,因為許多中型獸現在就是如此,而且越壟斷越獨占,越肆無忌憚。



至於最大的臺灣的媒體生態問題,一言難盡。無奈的最後,只能相信專業?相信良知?或許吧!但在這個前景不樂觀的時代,還是期待在乎多元與平衡的監督管控制度能夠發揮作用,比較實際,但現在這些期待也還是期待。與其期待,不如換個施力點,關鍵就是我們,「我們」!每一個媒體閱聽者,能不能獨立思考?是否具備媒體識讀的能力?能不能讓媒體有所警惕?這些條件,不但是思想防禦,也能在累積之後,成為優質媒體發芽茁壯的土壤。



五十步笑百步,我們是五十步?還是一百步?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大家應該不陌生:士兵陣前脫逃,一人退了五十步,另一人退一百步,前者就譏笑後者不中用。



我改寫一下。三位士兵上戰場,兩軍對戰相隔二百步,鼓聲一擊,三位士兵往前衝,一位向前五十步停下來,一人向前一百步停下來。



走五十步的那位看到有人停下來,大聲說:「哈哈,膽小鬼,你怎麼停下來了?」



一百步那位說:「我是在等敵軍殺過來,我現在已經準備好,等他們過來殺個他片甲不留!那你怎麼也停下來了?你才走五十步!」



五十步那位好整以暇地說:「也不知道敵軍有沒有這個能耐殺過來,何必太擔心。但如果前方都失守,我可是最後的防線!這也是我為什麼只走五十步的原因,我要好好地儲蓄能量,到時候力挽局勢。」



這時,前方傳來打鬥聲,第三位士兵已經對上敵軍,雖然勇氣可嘉,但打鬥技巧明顯不純熟,以寡敵眾,落居下風。



這時五十步與一百步兩位士兵非但沒有上前幫忙,反而評論:「唉,這傢伙就是年紀輕,有勇無謀。要衝第一,也要有那個本事啊!你看,現在被打成這樣!」



「對啊!人家說擒賊先擒王,你看,他應該直接找將軍對決啊!幹嘛跟旁邊的那幾位小兵糾纏,真是的!」



第三位士兵有保家衛國的勇氣,他知道這一場仗若是輸了,家破人亡。他年紀輕、技巧不純熟、有許多缺點,不知道戰略佈局,讓自己陷入被圍攻的處境,可是他站出來為國與家奮戰。但前線戰報回傳國內:「前線士兵戰技不佳,因此暫居下風。若其戰技體能再好一些,相信戰況不至於如此艱辛」。於是國內興起一陣「精實」、「檢討」、「改革」的聲浪。但有誰知道,前線的士兵需要更實質的支援。



儘管戰況危急、前線恐將失守,另外兩位士兵目前仍安然無恙,尚有餘裕評論最前線第三位士兵的表現。看到這些評論,國內民眾放心許多,相信這兩位士兵對上敵軍時,絕對能以一擋百,獲取勝利。



結局如何,我不知道,你覺得呢?勇赴前線的士兵,能不能擋得下敵軍?如果前線失守,一百步那位真的能夠阻擋下來?五十步那位真的可以力挽狂瀾?



我們是五十步那位?還是一百步那位?還是逃五十步那位?逃一百步那位?還是在國內提倡改革的那些?抑或是在國內相信,結局不會這麼糟的那些?(我大概又要得罪很多人了)



我們可以就事論事,關心這幾位大學生的表現,我們也可以更進一步關心媒體壟斷的問題,就大事論大事。有時候,關心是一種期許,有時候,關心是一種責任。



基於期許而關心,我們可以建議和教導。

基於責任而關心,我們需要付出與行動。




我做了什麼?其實我很慚愧,我只做了三件事。所以我算是逃了五十步的那位逃兵。

行動一:想辦法更瞭解這整件事。

行動二:培養自己的媒體識讀能力。

行動三:寫了一些有關媒體的文章。



但越多人以不同形式參與其中,就會有能量與力量,就會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