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4月 21, 2010

聰明笨蛋的選擇迷信

  從書籍、報導去瞭解一個人,很容易失之偏頗,所以我必須承認這篇心得建立在這幾年來不斷累積的個人詮釋上面。


  以《拒絕聯考的小子》出名,吳祥輝拒絕了什麼?又接受了什麼?有人可以振振有詞地說:拒絕是一種選擇,拒絕是對現實的抗爭,拒絕是主體力量的展現,那麼又是怎樣獨斷的思維可以帶出「當然選北大,想都不必想,笨蛋才選台大」這句話?我可以理解他贊成選擇北大的考量,但不滿意這種表達方式。曾經相信拒絕是自主力量的人,如今卻自以為是地否定別人的選擇。為什麼你的「當然」是別人想都不用想的?為什麼做出與你不同選擇的人就是笨蛋?


  拒絕聯考時,吳祥輝選擇了自己的路,他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當他的小孩說:「我是被老師教壞的」,他選擇了讓孩子不斷轉換環境,終於找到「我最感謝的一所學校」。吳祥輝有資源做選擇,有能力拒絕不適合自己的教育,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並非每個小孩都有一個可以讓他轉換學校、學高爾夫球、休學打籃球、然後支持鼓勵小孩到北大讀書的老子!做出某種選擇,有時候確實是見識與判斷能力的影響,但有時候與生活背景、家庭資源、文化脈絡有關。當我們過於迷信「自我選擇」的論調時,經常忽略了限制選擇的外在因素(Ogbu的文化生態理論讓我有深刻的體悟)。


  芬蘭很棒、愛爾蘭很好、挪威有驚喜、中國有未來,我可以認同他山之石的價值,因為這就是多元,多元才能夠突破封閉。但鼓勵教育開放性的吳祥輝,是怎樣看待教育的?他看到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小孩,看到了競爭,看到了人脈,然後做了最有「利」的選擇。當他說「當然...想都不必想...笨蛋才...」的時候,我認為他不在乎「教育」,只在乎自己關注的利害。覺得對自己有利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這是人之常情,但是認為對自己有利的教育才是「所有人」都應該接受的理想教育,這是自我中心。可惜的是,臺灣的教育人員鮮少從前者出發,而太多對教育改革的訴求是建立在後者之上。


  對於考7分可以上大學,吳祥輝說:「好棒喔,台灣竟然進步到、台灣是個這麼棒的國家,只要你想上大學,這個社會就給你機會......歧視7分考上大學的學生,壓根是心理優越感作祟!」很諷刺的,這種機會如今卻被認為是「笨蛋的選擇」,而優越感不知在誰身上?我承認吳祥輝的影響力,承認他批判臺灣教育的價值,承認他是個為小孩著想的父親,承認臺灣的學校教育有許多缺失。但臺灣的教育要提升,不能迷信國外經驗與自我選擇。我們對於教育品質的判斷不能只是「對自己有利」,對教育的規劃不能只是「看到別人的好」。


  停滯不前,有時候是缺乏反省刺激,有時候則是受到太多意見的干擾。臺灣的教育面臨雙重挑戰,需要每一個人用宏觀的角度看待,深入掌握整體性的教育價值。我們需要整體方向與扎根的實踐,而非顧客導向的指指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