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9月 16, 2009

到不了的遠方:《帶我去遠方》



  這是個與遠方有關的故事,阿桂是天生色盲的女孩,阿賢是她的表哥,兩人算是有段年齡差距的青梅竹馬。阿桂等著阿賢帶她去遠方,因為他承諾過,但阿賢卻等著另一個人帶他去遠方,因為他愛他......



  阿桂的遠方,是色盲島。因為在那她可以變成「普通人」,不再是異類;阿賢的遠方,是紐約。因為在那他可以享受愛情,不再壓抑。但其實兩個人追求的都是「身份」,能夠毫不費力被認可的身份。遠方,在那裡似乎有種神秘力量,可以讓他們背負的「不一樣」不再有重量。



  對阿桂與阿賢來說,遠方有著讓他們解放的力量。更重要的,答應帶他們去遠方的人對自己很重要,這段旅程因而有著特殊的意義。但故事並沒有照計畫進行,遠方依舊在遠方,而承諾的人已經用不同的方式離開了。沒有那位重要的人,去不去遠方似乎無所謂了......



  沒到遠方的阿賢,雖然感受不到幸福,但也不再為情所苦;沒到遠方的阿桂,雖然還是與別人不同,但在身邊找到了親情與愛情。最後,她發現這個世界的顏色不是用眼睛看的,而為她帶來五顏六色生活的是阿賢、是爸爸還有阿嬤。在夢裡,阿桂到了遠方,完成了心願;在真實世界裡,她放下了遠方。



  所有對「遠方」的形容詞,都因為它所隱含的距離而加倍:陌生的遠方、畏懼的遠方、期盼的遠方、美好的遠方、神秘的遠方......然而一旦真正抵達,這些形容詞即將面對嚴酷的考驗。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到不了的遠方」最能吸引我們的想像,因為它永遠在真實體驗的另一邊。



  同樣的情境,我必須很誠實地說,《帶我去遠方》讓我感到失落,因為原先的想像過於美好。這些想像並非由於旁人的推薦,而是來自《帶我去遠方》的電影書與片尾曲。如果電影書與主題曲所呈現的內涵具有感染力,那麼我為何覺得電影力道不足?只是因為單純的過度期望嗎?


  傅天余雖然是新手導演,但寫劇本出身的她,找了一個很有發展力的題材,三位素人演員的表現可圈可點,場景的配置及色調看得出用心,陳建騏的配樂沒有話說,攝影部分我也喜歡。那失望的點在哪?容我用很不專業的說明方法,我個人認為不足之處在於電影的劇情架構沒有好好「撐開」這個很特殊的題材。我也不清楚怎麼安排會比較好,只是覺得可惜了。或者換另一個角度,這部電影需要觀眾去思考很多畫面以外的事,去想像對白以外的內心話。如果沒有跟上,就會與導演想要傳達的東西有段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