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5月 22, 2010

扭曲研究結果的標題:「家裡有書孩子就願意唸書」



  這次的報導看起來「不娛樂、不聳動」,而且似乎具有教育意義,但事實上這個標題與第一手的研究發現有極大的落差。我們先來看看這則報導是怎麼「變出來」的,點下方圖片可見此報導「參考」的外文報導,標題為「Books in Home as Important as Parents' Education in Determining Children's Education Level」。請注意,這裡的「Education Level」意指孩子的教育程度。就此標題來說,「家中藏書」與「家長教育」在決定「孩子教育程度」上是同樣重要的。內文的詳細程度,也遠遠超過中廣郭希誠的編譯。姑且不論細節,我們來看看標題「家裡有書 孩子就願意唸書」,在國外的報導裡,絲毫沒有提到「願意唸書」這件事。就定義上,「願意唸書」跟「教育程度」(在此研究中是指受教育的年數)是不同的事情。只要孩子「願意唸書」,受教年數就一定增加嗎?「家裡有書,孩子就願意唸書」這是因果關係的描述,但此研究應該是「相關研究」,家裡的藏書量與孩子的受教年數存有相關,相關不等於因果,願意唸書也不等於教育程度。




  特別值得一提的,從下圖可見這個sciencedaily網站非常負責地附註引述來源,讓有興趣進一步瞭解的讀者可以查詢,當然也提供了我們確認報導真實性的依據。反觀中廣的報導,不僅內容大幅縮減,論點零散沒有組織,連編譯出處都沒有,更別提第一手的研究資料來源。




  看到許多人在解讀這個研究時,會認為「家裡有錢或者父母教育程度較高,自然家中會有比較多書,孩子受教年數之所以增加是跟經濟資本或父母教育程度有關,而不是藏書數量」,因此認為這個研究根本沒有意義。既然有第一手研究資料,我們可以看看研究者「原本」說什麼。在摘要的第一行「Children growing up in homes with many books get 3 years more schooling than children from bookless homes, independent of their parents’ education, occupation, and class.」意指此研究控制家長教育、職業與階級後(使用統計方法來排除這幾個變數的影響力),家庭藏書與孩子受教年數仍有正相關,成長在藏書較多家庭的孩子,比家庭藏書較少的多接受3年的學校教育。但相關不能直接導出因果關係,家庭藏書是一個有效預測受教年數的指標,然而這個研究設計無法證明家庭藏書是增加孩子受教年數的原因。究竟相關的黑箱子裡「發生了什麼事」?是不是因為書籍數量多,孩子就「喜歡讀書」、「願意唸書」,影響了他們的教育程度,所以受教年數較多?這些「想像」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單就此研究的相關數據不可驟然推論。研究結果的解釋應該審慎,有證據的可以解釋,但對於推論或臆測的假設,應該採取保留態度,中廣報導指出「孩子就『願意』唸書」顯然是過度引伸了。




  總結來說,我們可以從不同層面討論「家中藏書」與「孩子學習、教育」的關連,寫篇專文說明自己的看法論點也無不可,但如果涉及「研究」,就應該要以證據為依歸,證據到哪就說到哪,不該妄自揣測。中廣這篇「家裡有書 孩子就願意唸書」的標題已經偏離研究的證據,將會造成多少誤解?問題不在於「家裡有書,會不會影響孩子唸書的意願?」而是報導者的標題超出了這個研究的範圍,牛頭不對馬嘴,但許多讀者都認為這是「有研究根據」的說法,然後認為多買一些書就可以讓孩子願意唸書(因果想像),原本的研究者豈不背了一個大黑鍋?無奈用Google搜尋「家裡有書孩子就願意唸書」,可以發現這篇中廣的報導已經被廣泛複製、引用,誰知道這個未經驗證的說法已經影響多少人?往好處想,未經驗證的說法也有可能是對的嘛!父母願意為孩子多買些書,也沒什麼不好......


  這陣子非常在乎報導與研究的落差,但寫了幾篇文章後,發現有些無力感!同樣的謬誤反覆發生,媒體也不願承擔「求真」的使命,但又有多少人覺得事態嚴重?或許渾渾噩噩過日子,把研究報導當娛樂新聞看,欣賞報導者天馬行空的「創意」,會過得比較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