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月 01, 2001

漫談

  身處於資訊爆發的時代,常常會畏懼於「學海無涯」,基於自己莫名其妙的求知慾(怕落伍吧!),因此希望對各方面都能夠有所瞭解。在這種慾望的驅使下,往往不由自主地被類似「科學的桂冠—縱橫科學新發現150年」、「西方社會學名著提要」、「世紀之書—二十世紀的經典名著」的書名所吸引,架上自然也擺了不少這類的書籍。幸好,他們不至於悲慘到成為數十年如一日的裝潢,偶爾我會取來嚐嚐「博覽」所帶來的箇中滋味。



  通常這類書籍的定位,在於介紹評論,而一門浩瀚的知識,想要濃縮於簡短的篇幅,而且不可扭曲作者原意,那也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這些難處,卻往往成為這類書籍的致命傷。從閱讀經驗中發覺,作者的筆法結構影響吸收的難易度,其實這是各種著作都必須注意的地方,只是對「門外漢」來說,簡明扼要有系統地闡明其意涵,更顯得重要。一味使用專有名詞而不加解釋、雜亂的內容、詞不達意的文筆,反而令人望之卻步。在內容上,若是基於「介紹」的立場,那麼編撰者究竟能不能確切瞭解原著者的本意?這更是關鍵,否則失之偏頗的觀點將造成認知的謬誤,其傷害更是不言可喻。



  其實說了一堆,還是跳不出「信雅達」的原則。從這樣的經驗中,也顯示:在知識的吸收、傳遞與累積上,語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當文字發明後,文明快速累積,從中不難想見文字的重要。反觀對於現今的語文教育,固然從古至今都是教育的主流科目之一,然而本身卻有轉移的現象,目前大家對於英語普遍給予較多重視,而一般學生的本國語文表達能力顯著下降。對於這樣的趨勢,給我們怎麼樣的省思?隨著文明發展,在人類還未毀滅地球之前,全球化是必然的現象,即使在某些層面上,這個現象是一種文化霸權的展現。無論如何,語文在這個過程中扮演重要的媒介。以目前而言,英語是世界上的強勢語言之首,要邁向國際舞台,學習英語及其他外國語文是必要的。而我擔憂的是對本國語文的認同,因為語言與文化攸戚相關,兩者同消同長。英文小魔女鮑嘉欣在托福拿得高分,成為多少人羨慕的對象,更讓大家有種「揚眉吐氣」的感覺,這樣的成績,她母親從小對她的「語文」教育自然功不可沒,以英語為主的教育成就了這樣的例子。然而論及西遊記、三國志等等中國名著,她卻只能以迷惑的眼神相對,就算今天要閱讀中國文學名著,可能也會有不少障礙,一般而言這種障礙將會使人卻步,而傾向自己最熟悉的語言著作。外國語文學得好固然是值得嘉許的事,但是如果與本國語文能力差距過大,那麼孩子傾向哪一邊是顯而易見。一傾,也將會傾掉他的文化認同。



  也許不是很適當,但看著西方文化導向的台灣社會,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搖擺不定,以洋化程度為評斷進步的根據,猶如讀顏世家訓「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吾時俯而不答。 」,心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