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9月 19, 2005

千里迷霧

  階層線性模式!這是什麼高深的玩意兒啊...二十多頁的資料,文字、數字都看得懂,但除此之外,其餘的一切非常虛無縹緲...看到...好想吐喔...這就是博士班課程的深度嗎?這幾天國三模擬考,接著他們去畢業旅行了,本來想掌握時間好好鑽研一下,但星期六調適心情,星期天參加婚禮,星期一忙著作攝影的學習單,花了時間結果沒一樣是自己滿意的。國中教師?博班學生?我並沒有角色衝突,只有角色模糊,至今仍身處千里迷霧之中。在國中經歷「教育」,回到師大接受「教育」的「教育」,念了六年教育,一年教育實習,一年軍事教育參謀,我到底能做什麼?我該做什麼?我要做什麼?


  被HLM擊垮之後,今天偷懶看了「搶救大學:都是行銷惹的禍?!」這本書。封面有一堆名家學者「強烈推薦」,這似乎是不可免俗的背書證明。可惜要「推薦」給誰呢?有影響力、有決策權的人看了嗎?而部分大學校長們除了強力推薦,寫得彷彿「獲益良多」之外,本身是否能夠規劃、推動「明智」的改革呢?五花八門的行銷手法跟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悄悄進入了高等教育的領域,改變了大學的本質與面貌,但一般人可能不瞭解其中的差異,感覺一切似乎越來越美好,越來越多選擇,越來越卓越,但「利益」的獲取與分配卻開始變質。我的文字已經隱含了價值判斷,顯現我是站在批判的相對角度,在某些人眼裡這是保守迂腐,昧於時勢。但面對「時勢」,難道都只能拿「識時務者為俊傑」來當藉口嗎?時代的脈動就是這麼「絕對正確」嗎?面對一件事情,只有一種觀點是非常危險的,在這種一面倒的情況下,如果有人為反對而反對,我也會為這隻烏鴉喝采。


  或許公允一點,書中的例子有正面、有反面,正面的例子固然給我們成功的希望,但反面實例的數量卻可能遠遠勝出,兩者的比例通常是不平衡的。這值得我們省思,不要為了指標性、廣告性的成功故事,而不顧其他哀鴻遍野的慘案。每次風潮一起,總有「再不做就來不及」的論調,鼓吹著大家勇敢嘗試,然後少數掌權的人順勢搧風點火,形塑美好願景,彷彿踏出這一步及可擺脫所有的弊端,邁向光明...正是在台灣這個習慣以「新事物」來「轉移」改革焦點的社會,我更加擔心那些「美好案例」所可能造成的後果。


  成功的企業家,常常受訪或自己出書宣揚引以為傲的經營策略,但這都是在「成功之後」的「發言」,也可能是成功後才編織出來的。既已成功,那講什麼都對,講什麼都好像「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我成功了」,與其他因素一點關連都沒有...但照他的作法,真的會帶來成功嗎?並不是否定所有成功者的心得,而是提醒自己不要過度樂觀,以為「有樣學樣」就能夠一步登天,還是必須考量自己的情況,量力而為!


  胡言亂語了...我今天之所以會陷在迷霧中找不到方向,就是因為沒有量力而為吧...